不给员工缴社保?这一中国职场存在多年的灰色行为正在被终结。
2025年9月1日起,一项新规将强力落地:所有用人单位(含个体工商户有雇员的)必须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
这项由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8月1日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直指劳动用工领域的顽疾。
并且这属于法定强制义务,以后任何形式(包括员工主动放弃)的“不缴社保”约定均无效,单位须承担补缴与赔偿责任。
政策一出,争议四起。有人质疑这是否为了填补社保基金窟窿?更尖锐的担忧则是,强制性成本会压垮本就脆弱的小微企业,引发失业潮?今天笔者就带着大家来聊聊!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仅为实际工资的68.3%,养老金缺口高达1800亿元;2024年抚养比已降至2.5:1, 通过刚性征缴预计每年可增加基金收入约3000亿元。
可以说此政策确实能缓解社保基金缺口的问题,与长远发展来看是有利的。但是现在社会有很多年轻人认为社保太远,养老金太少,单独拿出现金捏在手里活在当下,才是最佳选择,因此对这项强制缴社保的制度不太认可。
但这里面就有更深层的制度博弈了,打个比方:某地月薪1万的程序员,足额缴纳后到手工资从8200元降至7200元,短期“损失”千元;但长期看,其养老金替代率可从35%升至45%-50%,医保报销比例从50%跃至70%。
对打工人而言,新规还赋予“反悔权”,即使已签弃保协议,仍可追溯入职以来的所有社保权益。
深圳、长沙等地开通线上补缴通道,劳动者凭工资流水等证明,10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养老金调整也向低收入者倾斜:2025年全国养老金普调2%,东北部分群体最高月增230元。
违规企业的代价在新规下也被量化得清清楚楚,劳动者每工作满一年,企业需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补缴时还需按日加收0.5‰滞纳金(欠缴10万元,每天50元滞纳金)。
更严重的是工伤赔偿风险,未参保员工发生工伤时,企业需全额承担本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
所以,这一制度不单单能填充一些当前社保缺口,对于咱们打工人来说,这是在用当下千元换未来万元的长期博弈,但需要跳出“现金为王”的思维定式。
我们该不该旗帜鲜明地支持让缴不起社保的企业垮掉?
当下内卷的根源之一,在于众多缺乏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小微企业,其“竞争力”往往依赖对人工成本的“精打细算”,规避社保便是典型手段。
反观京东、美团等头部平台,即便身处“外卖大战”白热化竞争,整体依然盈利,员工基础保障也相对更稳。
“缴不起”暴露企业实力孱弱、经营不善,连带员工工资都难保障;“不想缴”则显露其缺乏长期经营的诚意,试问,无社保如何留住优秀人才?
这正是某些“耍赖老板”的逻辑:经营不善却指望靠拖欠工资货款获利。
诚然,强制缴社保短期内可能引发个体户、小微企业的倒闭与失业阵痛。但这正是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
淘汰那些丧失核心“赚钱能力”的劣质企业,才能为管理正规、重视员工的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其员工收入福利提升后,消费力增强将带动更多企业发展,最终打破“内卷内耗”的死循环。
反之,若放任内卷持续,社会消费萎靡与企业停滞将成恶性循环,年轻人无保障更不敢婚育,整个社会或将滑向深渊。
但也有出路,核心就在于要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通过降低缴费比例、财政补贴扩容、弹性参保机制等组合拳,就能实现制度可持续性与社会公平的兼容。
该下狠心的时候就要下狠心,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就要接受其优胜劣汰的铁律。这道社保看似企业“紧箍咒”,实则反内卷第一枪,消费强心针。
今天的每一笔社保缴费,都是对未来自己的定价,当企业不再把社保视为可削减的成本,当劳动者不再视保障为可交易的筹码,社会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