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尼赫鲁的结局,便明白莫迪的困境:印度为其冒险付出国家命运

对莫迪来说,这段时间可能是他最阴暗的时期了,也许他该回想一下那时候的尼赫鲁是怎么扛过来的。

作为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把分裂的印度版图整合得妥妥的。到了1950年代,他在国际上的地位挺高的,至少也是那时候亚非拉地区的头面人物!

莫迪一登场,为了赢得美国的好感,差点得罪了大部分“邻国”。之前空战表现不佳之后,他还大张旗鼓地派出了三艘军舰去菲律宾搞联合军演,试图靠这个换取特朗普的关税让步。结果呢,得到的只是25%的关税“重击”。

到了现在,骑虎难下的莫迪和当年的尼赫鲁相比,差距可就太明显了。而且,把整个国家的命运都压在身上的莫迪,他又会把印度引向哪个方向呢?

开国总理的“豪赌”

印度这个国家,语言、文化、利益各种交织缠绕,凑成一个复杂的邦联,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过。

尼赫鲁作为开国领袖,心里很清楚,要想让国家发展起来,唯有打造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像东亚那些国家一样,把力量集中在工业化上,才是唯一的路子。

但他没有靠刀光剑影来巩固国家的绝对权威,改革的路子也变得格外困难。

为了打破局面,尼赫鲁下出了两盘危险的棋。

第一把赌注,写在一张纸上。1960年,那会儿印度内忧外患,急着想避免同巴基斯坦彻底闹翻。

在世界银行以及西方列强的积极调解下,他签下了《印度河水条约》,把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和切纳布河这三条西部河流的掌控权让给了巴基斯坦。

这样一来,虽然暂时还来了一点平静,但却让印度北部的农业和能源发展像背上了长达五十年的重担一样,被牢牢束缚住了。

这些条约真是太苛刻了,就连水坝的闸门都焊死,差不多变成了制度上不可破解的“封印”。

尼赫鲁的第二个赌注,就放在了战场上。

他迫切希望在对外军事上取得胜利,好让民心凝聚一点,也能为推动改革累积一些政治资本。

所以,他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

没想到,这场充满野心的“远征”最終竟变成了首都的保卫战,结果一败涂地。

那场惨败之后,印度的国际声誉一下子跌到谷底,尼赫鲁那种沉稳聪明的形象也彻底荡然无存。

他慌忙跑去求助美苏,把那份“不结盟”的牌子狠狠打碎,也让西方的大国开始轻视印度。打完那场仗一年多后,尼赫鲁在郁闷和失落中去世了。

那场战事,把印度作为全球强国的机会一扇门给关上了,而那份协议,也变成了国家前行中难以摆脱的枷锁。

莫迪的不同选择

六十多年过去了,莫迪再次走到这个舞台上,却走上了一条和尼赫鲁完全不一样的路:全面出击。他面临的难题,甚至比之前更难缠。

在第三次担任总理期间,莫迪领导的人民党意外失去了十年的议会多数席位,只能通过结盟来执政。这对习惯了“铁腕”作风的莫迪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国内的年轻人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农业方面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经济方面的承诺也遥遥无期,老百姓的耐心早就快用到极限了。

眼下,他迫切需要一针强心剂,才能重新构建自己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

因此,他大张旗鼓地宣布暂停履行《印度河水条约》,立誓要为印度“收回失去的水权”。

与其说是对尼赫鲁留下的遗产进行清算,不如说这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大冒险。

他的团队很快把这事包装成“振兴国家尊严”的标志性时刻,媒体上到处都能看到他拿着文件、激动讲述的画面。

可没多久,那份强硬的态度就在实际情况中遭遇了挫折。

在另外一场比拼里,莫迪政府与巴基斯坦的空战以惨败收场。这次败局带来的震动,比起当年尼赫鲁的失利还要更剧烈。

在现在这个信息超速传播的时代,印军战机被击落的详细情况一吹即散,转瞬间传遍了全世界,就连深受印度民众崇拜的美国总统也亲自确认了印度的窘境。

这不只是一点点战机的丢失,更是印度费尽心思打造的“强国形象”一下子崩塌得七零八落。

一个规模远比对手大的国家,居然在一场小小的摩擦中一下子就崩盘了,这样的败局,往往会引起政治上的一连串反应。

西方幻想破灭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印度一直是他们平衡中国势力的一个重要棋子。

曾经他们竭尽全力,想把这一枚“印太战略”的关键棋子死死挤进自己的阵营里。

他们对印度特工在加拿大暗杀行动上不会严厉制止,也默认印度官员对西方盟友大放厥词,甚至对印度在俄乌冲突中倒卖俄油、赚得盆满钵满的事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莫迪政府连巴基斯坦都没能压下去,这次空战的结局,不就是一盆凉水泼到西方脸上嘛。这样子的实力,还想着让它去牵制中国?

更让西方觉得失望的是莫迪政府战后那几天的表现,要是印度敢继续升级这场冲突,说不定还能被看成是“虽败犹荣”。

令人失望的是,莫迪政府在没有外部调停的情况下,居然主动宣布停战,在崇尚丛林法则的西方眼里,不仅显示出实力不足,还透着点软弱的味道。

莫迪骑虎难下,四面楚歌

战事结束后,莫迪政府那一套“精神胜利法”组合拳,真是让西方看了直皱眉头,心里不免有些反感。

他一方面在国内大肆吹嘘“我们赢了”,另一方面又对欧美耍脾气,表达“不满”,想借此挽回一点面子。这种既软弱又到处甩锅的做法,彻底消磨了西方的战略耐心。

当年,特朗普对中国开打贸易战,莫迪政府的高官们纷纷跑到华盛顿“示忠”,还派出军舰去南海搞联合军演,想着靠这些动作换取美国的关税豁免。

结果是,特朗普不仅对印度继续加征关税,价格还蹭蹭上涨,还威胁要对其购买俄罗斯武器和能源的事,再施加更严厉的制裁,压得印度真挺难堪。

莫迪这会儿觉得自己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真是骑虎难下了。

为了讨好美国,他几乎把所有邻国都得罪了,搞乱了区域合作,手里一点可以用来交换的筹码都没有了。

欧洲自己忙得团团转,俄罗斯也难得抽出时间分心,到了印太那边,恐怕没人会真正愿意帮他一把了。

权威的代价

不管是尼赫鲁用资源换取和平,还是莫迪靠对抗赢得喝彩,两位总理都曾在悬崖边上小心翼翼地行走。一个被沉重的历史压力所牵引,另一个则试图在历史的激流中逆流而上,真是各有千秋啊。

尼赫鲁那些让步,带来的却是一个被动挟制、受人牵制的时代。莫迪走的硬朗路,也许能惹来一些喝彩,不过要是经济和实力跟不上,这条看似激烈的新的道路,也有可能很快就崩塌掉。

到底权威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结语:

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规模多庞大,只要甘心成为别国的附庸,终究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

过去的教训反映出两种难题,但并没有指明最终的解决办法。

莫迪已经表达了他的看法,而印度也将共同面对那些尚未预料到的所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