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超级碗创始人高松:规模不急一时,今年重点加密华东区域

"您点的藤椒鸡胸热食碗,小心烫——"上海静安寺的白领小李接过还冒着热气的餐盒,熟悉的香气让他想起老家妈妈炖的鸡汤。这份标价28元的轻食午餐,正是超级碗创始人高松用十年时间交出的答卷:谁说健康餐非得是冷冰冰的草叶子配鸡胸肉?

2015年人大物理系的实验室里,高松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模型突然拍桌而起。同门师弟以为他算出了什么宇宙奥秘,谁知这家伙蹦出一句:"国贸白领中午吃沙拉的复购率只有11%,这生意能做才有鬼!"当时轻食赛道正被资本热捧,满大街都是标榜"有机""进口"的冷食店,动辄五六十元的定价让普通打工人直呼"吃不起"。高松却从实验室借来爬虫软件,硬是把北京各大商圈的餐饮评价扒了个底朝天。

"你们看这个差评。"初创团队会议上,高松指着投影仪上的消费者留言念道:"'花49元买了盆冰草,吃完胃痛一下午'。不是消费者不需要健康餐,是这帮创业者压根没搞懂中国胃!"他带着团队蹲守国贸写字楼三个月,发现白领们最常光顾的其实是兰州拉面和麻辣烫——热乎、管饱、价格实在。这个发现直接颠覆了超级碗的产品逻辑,后来被团队戏称为"国贸顿悟"。

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有投资人劝高松转型做预制菜。他反手甩出一组数据:超级碗门店的暖食系列销量逆势增长40%,"消费者现在看见生冷食物就犯怵,我们后厨的巴氏杀菌设备比某些医院的消毒标准还严"。这话真不是吹牛,有次巡检时发现某门店冷藏柜温度高了0.5度,他当场把价值上万的食材全给报废了。店员心疼得直跺脚,他倒是淡定:"吃进肚子里的东西,较真才能活命。"

在成都春熙路店的后厨,高松给新来的厨师演示什么叫"中国式轻食":焯过水的西兰花要用蒜末炝锅,鸡胸肉得用藤椒油腌足四小时。"轻食不是水煮一切,咱们老祖宗讲究'鼎中之变',温度和时间差一点都不行。"这话把95后厨师小张听愣了,他之前在高端西餐厅工作,没想到做轻食还要考究火候。更让他吃惊的是,超级碗的中央厨房居然用物理系的流体力学模型优化过蒸箱的热循环效率。

华东区负责人老陈记得特别清楚,有年夏天上海连续40度高温,某竞品打着"冰爽轻食"的旗号搞促销。高松反而让研发部推出热汤荞麦面系列,还在收银台摆上温度计:"室外体感温度48度,您确定要往胃里灌冰水?"结果当天门店营业额破了纪录,外卖小哥取餐时嘀咕:"奇了怪了,大热天这么多人点热汤面。"

银发族顾客王阿姨是超级碗的忠实粉丝,她总带着小孙子来点番茄牛肉杂粮碗。"别家轻食店净整些花里胡哨的洋名字,这儿连热量表都印成老花镜能看清的大字。"最让她满意的是,服务员会主动提醒"阿姨您血糖高,我给您少盛半勺米饭"。这种细节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来自高松设计的"消费者数字画像"系统——把过去七年600万条订单数据跑了一遍,发现老年顾客普遍会在备注栏写特殊需求。

眼下超级碗正把华东作为战略要地,高松却拒绝了不少商场抛来的橄榄枝。"南京西路那个铺面月租18万?够我们开三家社区店了。"他更愿意把店开在写字楼与老小区交界处,用大数据模型圈出"步行10分钟生活圈"。有次巡店时看见白领和遛弯的大爷拼桌吃饭,他偷着乐了半天:"这才叫烟火气,米其林评委懂个锤子。"

轻食行业的洗牌比预期来得更猛。去年某网红品牌关店时,高松特意去买了一份告别套餐。"49元的羽衣甘蓝沙拉,菜叶都蔫了还嘴硬说是'窖藏风味'。"他转头就让品控部开了紧急会议:"看见没?把消费者当傻子的,最后都成了行业炮灰。"如今超级碗后厨贴着醒目标语:温度差超过3℃重新做,咸度超标整锅倒掉——这不是成本,是买命钱。

最近有媒体问高松怎么看待"轻食赛道遇冷",他指着静安寺店午市排起的长队反问:"您管这叫遇冷?"排队的人群里,有赶时间的程序员,有控制体重的孕妇,还有带着保温杯来喝热汤的退休教师。收银系统不断跳出熟悉的会员ID,那是复购率最好的证明。高松摸出手机看了眼实时数据:华东区门店平均翻台率6.8次,最受欢迎的爆款不是沙拉,是热气腾腾的菌菇鸡汤糙米饭。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