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导火索已被点燃!美国中东策略崩溃在即,以色列示弱

耶路撒冷街头最近又热闹起来,数十万极端正统派犹太人手持《托拉》经卷符号,走上街头高喊口号,举行盛大集会,抗议政府打算取消神学院学生的兵役豁免政策。

这场外界叫做“百万大游行”的抗议,几乎召集了所有极端正统派宗教团体,从主要道路到宗教街区,队伍绵延好几公里,导致城市交通一度完全瘫痪,场面挺震撼的。

这事的背后,是最高法院裁决带来的连锁反应,实际上也是以色列宗教传统和国家责任之间激烈的冲突碰撞。

这次大规模抗议的导火线,得追溯到2024年6月以色列最高法院的一项重要裁决。当时,他们一致决定取消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存在的神学院学生兵役豁免,要求那些极端正统派的适龄男性必须依法服兵役,还命令冻结拒绝服兵役的学生所在神学院的公共经费。

判决书中,法官特别强调,加沙冲突激烈,许多士兵牺牲,而宗教学生却免于服役,这种“关乎生命的歧视,是最严重的不公”真让人无法接受。

你得知道,极端正统派在以色列人口里大约占14%,当时有大概6.3万全日制研习《托拉》的男生可以免于服兵役,可是建国早期这个数字才只有400人,现在一下子翻了百倍。

对他们来说,学习《托拉》是几百年来宗教生活的核心,强制入伍就像是在威胁他们的信仰根基似的。

在8月的时候,曾发生过一件事:耶路撒冷一所神学院的两个兄弟因为不肯听从征兵通知,被抓了。消息一传出,几百个同心社群的人立马聚到警察局门口,手举“《托拉》就是我们的武器”的标语,静静地抗议着。

眼下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战争的氛围起了很大作用。以色列这会儿南北两头都挺吃力:加沙那边的战火还没熄灭,北面和真主党几乎天天都有冲突,军方迫切需要补充大概1.2万名兵力来应对。

在这样的局势下,普通家庭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奔赴战场,而那些极端正统派的人却还继续享受免除义务的待遇,这让社会上产生了不少不满的声音。

这几个月来,差不多有7000个极端正统派的男士被记为逃兵,其中大概有900人被抓捕,这也成了抗议行动中一个重要的诉求点。

更让局势变得复杂的是,这场争论直接引发了一场政治危机。内塔尼亚胡的联合政府一向仰仗沙斯党和联合妥拉犹太教党(UTJ党)的撑腰,两党在议会中一共占了18个席位,这对于保持执政联盟的多数地位来说非常关键。

他们把豁免制度看成是政治的底线,坚信“不断学习《托拉》就是保护以色列的方式”。沙斯党领袖阿里耶·德里曾公开表示:“没有任何力量能让以色列人停止学习《托拉》,历史上所有试图阻止的人都失败了。”

为了缓解紧张局势,内塔尼亚胡曾推动恢复2022年提出的那份折衷方案,打算设定一个有限的征召比例和财政惩罚措施。不过,这个方案因为是在战前制定的,遭到一些批评人士的质疑,他们认为这根本无法应付现在的严重兵力短缺问题。

更让事情变得糟糕的是,7月时圣经犹太教联盟党这个宗教政党,因为对政府没有兑现豁免承诺感到不满,宣布退出了联合执政的阵营,辞职信也是在48小时后正式生效。

即使退出之后,执政联盟还剩下61个席位,勉强保持了过半,但内塔尼亚胡的执政基础明显被动摇。军方对此也心里头不免有些担心。

极端正统派按照那套严格的宗教律法(Halakha)来过生活,吃饭、作息和礼拜都有讲究。大规模征召以后,怎么在军队里保障这些特殊要求,成了个难点。

欧洲血统的极端正统派精神领袖多夫·兰多甚至公开说:“当局将面对一个团结一心、为了灵魂而战的全球极端正统派犹太教。”

眼看议会休会期越来越近,要是政府在这之前还没拿出新方案,最高法院的裁决就会正式生效。这一来,成千上万的年轻哈雷迪男子可能得被拖去服兵役,极端正统派政党也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们还放话说,可能会采取更进一步的政治动作。

以色列的兵役争议,实质上就是传统观念和现实需求之间的碰撞,一方面关系到宗教信仰的延续,另一方面又关乎国家责任的承担。

为了应付中东局势的紧张,美国把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从亚太地区调到了阿拉伯海,而原本在北欧待命的“杰拉尔德·R·福特”号航母也紧急转向,赶赴红海。

这些行动不仅是为了给阿拉伯联军提供兵力支援,也旨在震慑伊朗、胡塞武装等相关势力,同时确保红海的航运畅通和地区盟友的安全。

虽然眼下局势依然难以打破僵局,可社会矛盾的消弭终究得靠协调与包容,只有在传统与责任之间找到共同认同,才有可能避免更深的社会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