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商圈顶流”大戏:长寿路的铺子,谁敢接盘谁敢火,老江湖都绕道的生意经
凌晨五点,长寿路头小馄饨摊刚掀锅盖,楼下还没亮灯,街边就有人指着那栋还没租出去的大玻璃楼骂娘,老板娘端着碗,嘴里嘟囔“去年要不是差点抢下这铺子,现在说不定我也折进去了”,旁边送货的快递员插嘴“那地铁口,天天十万人路过,租金贵得能气死人”,话音未落,扫地阿姨补刀“谁租谁哭,谁火谁倒霉”,一锅热气腾腾的市井怨气就这么飘进了天亮的上海。
铺子就在武宁路和长寿路交界口,楼下地铁出口咣当咣当一刻不停,玻璃大弧面,日头一照反光能晃晕司机——铺子里头冷清得能听见回声,门口贴着红纸,房东的电话写得比“招财进宝”还大,租金明码标价一年一千万,挂了半年,租不出去,房东在群里急得开骂:谁来谁就是下一个流量王,谁不来谁不想赚钱。
说起这块地,老上海人都记得,十年前还没修地铁那会儿这边全是小饭馆、台球厅、修鞋摊,头顶挂着油腻灯泡,地上踩满烟头,那会儿铺子一开门就是生意,周末小年轻站门口排队买奶茶,老板关门都得掰着小算盘数现金,房东自己下楼收租,直接扔个红包喊“老板娘,下个月租金别忘了”,没人想着坑谁,谁也没想着做二道贩子。
现在可不一样,地铁口一开,楼盘一盖,房东心气儿蹿天,租金一年年往上调,铺子一换手就得多掏几十万,外地老板来了又走,本地老炮儿都说“再好地段也有撑不住的时候”,想当年靠人情关系、街坊口碑混饭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剩下的全是计算器和合同,谁还管你小本买卖活不活得下去。
铺子门口挂着数据,什么38.88万常住人口,地铁零距离,公交二十四小时不打烊,房东巴不得把每个过路人都算进你的营业额,商圈群里有人说“这地段随便卖空气都能赚钱”,可真有人下场开店,三个月撑不住,六个月贴告示,顶流没捞到,倒扣了一身债,邻居悄悄议论“又走一个,明年估计还得换”。
同行圈子里早就流传段子:长寿路这铺子,谁租谁割韭菜,房东割租客,租客割员工,员工割业绩,最后全割没了,只有房东在群里晒收租截图,老员工私下吐槽“老板每天盯着流水,房东天天盯着老板,大家就像被钉在收银台上”,还有人拍视频自嘲“魔都最贵玻璃房,租了等于上头条,关门等于办葬礼”,网友在弹幕里刷屏“别再进坑,留点钱买菜吧”。
有些铺子老板熬不过去,直接挂转让,转手价能比原价贵一倍,房东盯着不松口,租客盯着不敢接,二房东趁机捡漏,转手赚差价,行业里都说“现在不是卖货,是卖铺,谁能熬到最后谁能笑”,可真正笑出来的没几个,大部分都是“今天还在,明天关门”,夜里收摊时老板一个人坐在落地窗边,看着马路上人来人往,嘴里念叨“开店不如送外卖”。
政策口子也收紧了,去年底《价格法修正草案》出来,明文规定租金不能胡乱涨,市场监管部门时不时上门巡查,房东嘴上喊着配合,私底下照样涨价,租客想投诉,流程比做生意还难,最后都是“该交的交,该走的走”,没人真指望政策能救命,大家都学会了“嘴上说配合,心里算小账”,一边骂政策没用,一边继续涨租金。
开店的群体也变了,早年都是夫妻老婆店、街坊小铺,现在换成了连锁品牌、外地投资人,合同一签就是三五年,赔了认命,赚了全靠天时地利,剩下的老板不是被高租金赶走,就是被人流量困死,做餐饮的说“外卖平台抽成比房租还狠”,做零售的说“客人进门看手机不买东西”,做服务的说“试试都不敢试,赔不起”,生意越做越小,铺子越租越贵。
商圈里的气氛也跟着变味,原来大家一起做活动,抽奖打折,邻里互助,现在全是“你死我活”,谁家多做一点生意,房东立马找上门要涨租,谁家关门,房东又跑出来高喊“新老板进场,马上顶流”,周边居民看热闹不嫌事大,天天在群里传“又有新铺子开张,看看能撑几个月”,谁也不信能有真顶流,谁也不信能真赚钱。
就这铺子,房东还在朋友圈发狠话“谁租谁就是下一个商圈顶流”,底下评论全是“老板撑住别倒”“租金便宜点我考虑”,没人真信这话了,连快递小哥都懂,流量归流量,钱是别人的,坑是自己的,谁敢下场谁敢火一把,火完就等着被割,割完就等着被笑话。
这年头,铺子好不好,不看房东怎么吹,看老板能不能活能活下来的才是真的流量王,剩下的,全是故事,全是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