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前没几天,商务部、工信部连同另外两个部门突然发了个大招。
从明年1月1号起,纯电动车想出口,必须先拿许可证。
而且只有车企自己,或者它点头授权的公司,才能去申请。
最关键的是,你只能卖自家牌子的车。
别小看这一纸许可,它等于给原本乱哄哄的汽车出口套上了铁链子。
第一个被卡住脖子的,就是那些专门往中亚跑的小车商。
为因为他们卖的两种车,正好撞在枪口上。
一种是满大街跑的小型电动SUV,像江铃易至EV3青春版、名爵ZSEV这些,价格就几万块,但专门调过底盘,爬坡特别稳。
中亚那边汽油贵得吓人,出租车公司成批买,图的就是便宜又扛造。
现在没证,港口直接不让走,车堆在仓库里干瞪眼。
另一种更“聪明”——叫“0公里二手车”。
听着是二手,其实刚下生产线就被车商挂上牌照,摇身一变成了“旧车”。
在中亚和俄罗斯,这种车比正经新车便宜一半还多。
当地人既想要新车的感觉,又舍不得掏大钱,刚好被这招拿捏住。
以前干这行门槛低得离谱,注册个公司就能倒腾,小作坊也能掺和。
现在不行了,没厂家授权,没出口许可,哪怕车停满三个仓库,海关连门都不让你进。
不少车商私下直叹气:“货都要发霉了。”
这话听着惨,但真不冤。
过去这几年,中国汽车出口涨得飞快,从200万辆飙到快600万辆。
中亚更是香饽饽,光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2024年就卖了几十万辆。
江淮、长安的4S店开得满街都是,销售经理敢拍胸脯说“进10台5天清空”。
表面风光,底下全是窟窿。
尤其是“0公里二手车”,为了抢市场,车商们钻空子打价格战。
出口新车本来要过两关:一是目标国认证,二是高额关税。
成本一高,根本拼不过本地车。
可他们不走正道,先把新车上牌变成“二手”,立马绕开认证、躲掉重税,还能蹭新能源补贴。
成本压下来,价格一砍,利润反而更高。
短期看是双赢,长期看全是坑。
国家补贴被薅,消费者买完车发现没人管售后,越南有人抱怨“修车比买车贵”,泰国四分之一的经销商直接关门,中国品牌首当其冲。
更糟的是,这种玩法把“中国车”三个字越搞越廉价。
等人家一提中国电动车就想到“便宜没好货”,再想翻身就难了。
最该堵的漏洞,其实是“中亚转俄罗斯”这条线。
去年10月起,俄罗斯把新车报废税提了七八成,往后每年还涨。
但3到5年的二手车,税只有新车的五分之一。
车商立马闻着味儿来了——把刚出厂的新车挂个牌,当成“二手车”运过去,一辆轻松赚好几万。
结果呢?俄罗斯市场乱成一锅粥,连带中亚也遭殃。
正经卖车的压不住价,消费者买了车找不到配件,整个链条全崩了。
现在新政策一出,这条路彻底断了。
出口纯电车必须持证上岗,还得是车企直营或授权,卖的只能是自家品牌。
海关还会查VIN码,看车到底是不是真“二手”。
想蒙混过关?门儿都没有。
表面上看是收紧出口,实际上是在逼中国车企真正走出去——建渠道、做服务、守规矩。
那些只想捞快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贸易商,自然就被扫地出门。
以后中亚老百姓可能买不到那种“白菜价”的中国车了。
但换个角度想,这未必是坏事。
等市场干净了,他们买到的会是带保修、有售后的正经车。
中国品牌也能在海外扎下根,而不是靠钻空子混日子。
出海不是摆地摊,总想走捷径的人,迟早会被规则踢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