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阅读之前,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新文章了,您的鼓励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哦~

【序章】
1940年春天,陈嘉庚去了重庆。他此行有任务在身,但看到的并不是前线的战斗场面,而是排场和宴席,迎接他的是虚张声势的“欢迎”场面。
他决定去延安,尽管之前犹豫不决,也有人劝阻他。但是一顿饭后,他的想法改变了。
访问背景与重庆的对比
1940年3月,陈嘉庚带领一个“慰劳团”回到祖国。他们从南洋归来,不仅带来了金钱和药品,更带来了认同感和期望。
这是华侨团体首次为了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而共同努力,这也是一次检验,他们希望通过亲眼观察,分辨出谁是真心抗日,谁只是表面功夫。
国民政府迅速安排了接待事宜,并拨款八万元作为一次性费用,专门用来招待慰劳团,这笔钱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在重庆,虽然物价很高,但八万元还是能摆很多桌酒席。陈嘉庚他们一来,饭局就没断过。
日间集会,夜里聚餐,厅内灯光璀璨,官员轮番登场,言辞滔滔,行动寥寥。
陈嘉庚渐渐产生了疑虑,他连续三天记录下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每天都坚持写下来。
第一天,他写到迎接的人很多,一个小时里要握几百次手;第二天,他提到每顿饭都有十八道菜;到了第三天,他在《中央日报》上发表文章批评说:“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怎么可以这样铺张浪费呢?”要知道,《中央日报》是当时国民党的官方报纸,能在上面发表批评文章,背后意味深长。
但是大家都没有停下来,还在继续吃饭,继续打牌,慰问团成了一个形式上的任务。陈嘉庚既没有争吵也没有闹事。
他开始四处打听:“延安到底怎么样?”大家都不直接回答,只是传达一种感觉:“你别去了,那儿不太安全。”虽然官方没有公开说,但是已经派人暗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关键的变化发生在第四天,那天叶剑英邀请他喝茶。这场茶会只有六个人参加,整整聊了两个小时。
叶剑英回答了人们对延安的疑问、对共产党政策的担忧以及对安全的顾虑,他没有说套话,只是简单地说:“你来一趟就知道了。”
陈嘉庚没说一句话,到了第二天就决定了要去延安。
延安招待安排及三菜一粥
陈嘉庚和同行的人们因为飞机不能直达,不得不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程。一路上尘土飞扬,山路崎岖,有些人晕车,还有人生病发烧,但陈嘉庚坚决不坐担架。
他说道:“我们可不是来治病的。”经过六天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陕北。
延安当时没有机场,也没有专门的迎宾车,迎接的人群有两千多,他们都是当地的军人和百姓。这些人站满了山坡,手里举着自己做的旗帜。有的穿着破旧的布鞋,有的甚至抱着孩子来迎接。
大家都没有喊口号,都是自发来的。有一个小女孩送了一束折纸花,陈嘉庚没有接,只是愣了一下,然后鞠躬致谢。
陈嘉庚住在延安交际处的一排窑洞里,土墙围住,木门简单,窗户无法关紧,门上挂着一条布帘。
他换下了西装,坐在床边,一句话也没说。屋里没有电灯,只有一盏吊在房梁上的煤油灯,光线昏暗。
毛泽东在第二天晚上在杨家岭的一个窑洞里见了他,窑洞里很冷,木桌上只有热水,连茶叶都没有。
屋子里放着十几把旧椅子,都是东拼西凑的,没有一套一样的。墙上挂着一幅毛笔字,是手工写的:“实事求是。”
毛泽东穿着灰色的军装,最上面的一颗扣子没扣,他坐下来就关心地问道:“路上累了吧?”陈嘉庚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他没说开场白,直接说道:“你们送来的药物我们已经收到了,会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谢谢你们的好意。”语气平稳,不急不缓。
晚饭在屋里准备好了,有四样菜,分别是白菜、咸萝卜干、一碗鸡汤,用的碗不是一套的,筷子是用竹子做的。
毛自己舀汤时说:“这鸡是隔壁老奶奶给的,她说我们从南洋来,路太远了。”他笑了笑,“我们也没钱买。”
陈嘉庚不动筷子,看了几秒后,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咸菜。桌上没有酒也没有烟,他一边吃一边和人聊天。他们谈到了国共合作,谈到了抗日战争,还谈到了粮食问题,每一句话都强调着要节约。
一顿饭不到二十分钟就吃完了,没有人说“请慢用”。毛站起来说:“吃饱了,就不浪费了。”
饭后大家没有安排任何活动,既没有晚宴,也没有文艺表演,更没有互相赠送礼物。夜深了,风刮得很大,窑洞里发出呼呼的声音。陈嘉庚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拿起纸和笔,写下了四个字:“难以置信。”
第二天,在旅行日记里,他写道:“这种事情,世上绝无仅有。”他没有表扬任何人,只是详细记录了那顿饭、那碗汤,还有那句“这是邻居阿姨送来的鸡”。
相比重庆的欢迎晚宴,那一刻,一切都变得明了,他看到了不同,看到了差距。这并不是关于吃什么,而是关于谁在做作,谁在真实生活。
政治态度的变化
陈嘉庚在延安待了三天,有一天他问:“延安怎么看不到乞丐呢?”大家都没有回答。
他自己去找答案,走了两条街,看了看七八家,孩子们光着脚,老奶奶在缝补衣服,饭锅是用铁皮做的,但每个人都有饭吃,每家都种着菜。
延安不收额外的税款。有人告诉他,延安有一条税收规定:只收公粮,不收乱费,没有摊派,也没有“特批”,凡事公开透明。
有一天,交际处贴出一张布告,说“下个月开始军粮的定量要调整了”。几个老百姓围在一起念布告,一字一句的读,但没有人骂,也没有人吵。第二天,大多数人按照新的标准送粮了。
在重庆,他看到的是热闹的宴席;在延安,他看到的是烧柴做饭和账单。这不是宣传,而是街头的菜价和每月的配给情况。
毛泽东第二次找他谈话时,没有一起吃饭,而是单独在窑洞后面的办公室里聊了两个多小时,谈话时间是在晚饭之后。
毛直言不讳地说:“你们从南洋过来,主要目的不是比谁的接待更周到。”陈嘉庚没有回应。
毛接着说:“我们靠自己的努力,也靠大家的支持,才能坚持下去。”
他详细解释了共产党的政策,强调团结抗日的重要性,提到了三民主义,并呼吁建立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活得更好的国家。
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仗就打不起来;如果不让老百姓挨饿,就不能贪污腐败。
陈嘉庚听完了整段对话,他没有记笔记,只是问道:“你们有信心赢吗?”
毛点点头,说道:“抗战一定能胜利,国家一定能建立。”说这话时,他稍微停顿了一下,补充道:“但我们需要坚持下去。”
那天晚上回到交际处,他什么都没说,直接进了屋,拿出重庆的日记本,撕掉了两页。
第二天,陈嘉庚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慰劳团的会议上他说道:“我原本认为中国只剩下表面的东西,没有实质性的根基,但这次看来我错了,真正的根基其实是在延安。”
这是他头一回在大众面前表达了对共产党的肯定。
第三天,他写下了一句震撼南洋的话:“中国的未来在延安。”
这条消息迅速传播开来,新华社通过电报将它发送到重庆,再转发给南洋的华侨社区,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全文刊登了这条消息。标题为:陈嘉庚说“延安真正抗日。”
他并非没有考虑到风险,蒋介石家的特务一直在密切留意他的动向,重庆方面也来电提醒他要谨慎发言,不要做出任何政治表态。
陈嘉庚不再有所保留,到了延安的第五天,他对毛泽东直言:“你就是中国的救星。”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微笑道:“我们都是吃小米长大的人。”
历史的影响和评价
陈嘉庚回到重庆时,脸上显得很沉重,他拒绝了国民政府为他举办的欢送宴,也没有接受新的接待安排。
他说:“我已经看过了,不用再说了。”坐上最后一班车,直接踏上回南洋的路。
陈嘉庚到新加坡后,召集南侨总会,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捐款支援延安,二是设立直供渠道,绕过国民政府。
海外华人一开始有些顾虑,有人嘀咕:“这样做是不是风险太大了?”陈嘉庚没有多说,只是拿出了账单和一些照片。
窑洞、普通的饭菜、草鞋和军粮票,一样都不是做样子的。他说:“不捐也行,但以后我们没脸说,我们曾经支持过中国。”
三个月后,第一笔款项从南洋汇往中国西北,总额四亿国币。这是一笔数额巨大的款项,相当于一个国家难以动用的资金。
药品、军靴、被褥和干粮不断运往延安,他还捐出了两辆福特轿车,解决了毛泽东和朱德的出行难题。
延安那边没有举行表彰大会,也没有张贴感谢信,毛主席亲自写了一封信,内容不到两百字。
嘉庚先生,您赠予我们的物品我们都已收到,全体军民都心存感激。
这封信现在保存在新加坡南侨总会的档案馆里,字迹非常清楚,结尾处写着“毛泽东”。
毛泽东曾经公开称赞陈嘉庚是“华侨的旗帜,民族的荣耀。”这是对他极高的评价。
他虽然是海外华人,但他的行为却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国家形势。由于他的实地考察,南洋的华侨社区首次大规模地向中共提供了资金和物资支持。
这次会面原本只是个例行公事,却变成了实质性的交流。没有冗长的会议,也没有总结性的大会,只有一碗热汤、一张便条和一句承诺。
陈嘉庚再也没有回到重庆,他在后来的演讲中只提过一次这个城市,说那里“太繁华,像是在战争的阴影下开茶会。”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公开支持国民政府。
延安之行就像一道分水岭,他是实业家、侨领,也是现实主义者。他不听宣传,只看菜价;不听口号,只看墙上的账单。
他的决定,并不是出于政治立场,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考量。
他去看谁的生活更艰难,谁的故事更真实,谁更有能力让人填饱肚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