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在西贝餐厅品尝着标注"新鲜现做" 的海鲈鱼时,恐怕很难想到,这份菜肴的原料来自保质期长达 18 个月的冷冻半成品。这场由罗永浩直播间引发的餐饮风波,撕开了企业合规经营的灰色地带,也给所有经营者敲响了警钟。
事件的核心矛盾十分尖锐:西贝创始人曾公开宣称"没有一道预制菜",但媒体暗访却发现后厨大量使用外购预制半成品。这种宣传与实际操作的巨大落差,触及了企业合规的红线。从法律层面看,西贝持有合法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其 "中央厨房 + 门店加热" 的模式在资质上并无问题,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将冷冻加热说成 "新鲜现做",显然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这场风波暴露出餐饮行业合规建设的深层问题。西贝的模式处于传统现制与纯预制菜之间的模糊地带,现行法规对这类"中央厨房预处理 + 门店简单加工" 的模式缺乏明确规范。专家指出,2025 年企业合规已进入 "深化与拓展" 的关键期,不仅要求资质合法,更要实现全产业链的合规管理。西贝在儿童餐宣传中使用 "非转基因大豆油" 却在员工餐中使用转基因油的做法,正是供应链合规失控的典型表现。
破解这类合规困局需要建立"透明化金字塔" 体系:基础层要公示食材来源和加工方式,如明确标注哪些菜品使用预制原料;中间层需实现加工流程可视化,通过直播后厨等方式消除信息不对称;顶层则要加强消费者教育,建立对预制菜的合理认知。监管部门也在行动,2025 年全国广告监管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完善重点领域监管规则,这将推动企业从 "被动合规" 转向 "主动合规"。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企业合规更不能搞"文字游戏"。西贝事件提醒所有经营者:合规不是成本负担,而是品牌护城河。当消费者发现 "锅气" 可以来自微波炉,当 "新鲜现做" 沦为营销话术,损害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信誉,更是整个行业的信任根基。在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品牌方还是公司负责人,都需要守住合规底线,才能让消费环境真正经得起 "后厨探秘" 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