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公里——五年,连一场马拉松都跑不完的距离。满心希望的高铁,沦为印度土壤里的慢性病。谁都等不起,但印度好像并不急,日本则是骑虎难下,脸都快僵了。
车站还是一片黄土,工地像是战争遗迹。铁轨边偶尔传来牛叫,牛和羊成了新干线的施工障碍。谁能想到,这年头高铁绕牲畜还得重新改设计,还是日本自掏腰包买单,仿佛在给世界演示“集体苦难的国际友谊”。
508公里的理想距离,一半是水泥一半是口号。日方许诺给印度的低息贷款,高达5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国民一年辛苦种田的成果换来一句“将来我们会还”。而进度表上的数字,永远停在个位数。通车时间一拖再拖,连2030年的诺言都开始显得遥不可及。新干线的E10系,日本自己都没用过——印度却要求先用,还得部分国产化。这赌局,你说谁才是庄家?
当年日本媒体的春风得意,现在变成了集体的哑巴。新干线力压中国高铁?他们不敢再提。实际却是,把头埋进印度“外资坟场”的那一刻,日本已经丧失了讨价还价的权力。
借贷只是开胃菜,真实的菜单是反复无常的要求。当土地征收迟迟推进不了,马哈拉施特拉邦只给出不到三成的完成率。铁路施工队比牛还少,所有人都在算计——谁能多分一口利润,谁能推卸一个责任。预算从1.68万亿日元暴涨到3万亿,印方没钱就让日本填坑。日方笑不出来,只能咬牙再加1000亿日元贷款。这关系,怎么看都是“你给,我收”,谁要是想退出,血本无归。
中国这边坐在旁边看戏。是啊,我们也曾谋划高铁进印度,但最后只是收回了心思。印度,外资企业公认的雷区。富士康70亿美元打水漂,小米被疯罚50亿,连比亚迪都只肯要求一次付款——谁还敢玩“先到后付”的游戏?
有时我会想,真正能在印度市场赚钱的,只有那些能被仿制的东西。哪怕是药,欧美原研品流行了20多年,印度就能做出更便宜的替代品,把市场挖空。谁还愿意在这里倾其所有,只等被分解、剥夺、挤干最后一滴价值?
一条高铁,五年只修出10公里。这故事,足够荒诞,也够现实。日本成了被局势牵着鼻子走的符号——前进是笑话,后退是灾难。印度理直气壮加码“本土制造”,日本只能硬挺。多少工程师熬红了眼,多少政治家说尽漂亮话,到头来还是印度的土地说了算。没有土地征收,哪里来的高铁?没有信任基础,哪里来的合作?
所有国际合同都成了游戏规则的工具,谁抽到短签谁买单。技术好也没有用,人家一改要求你就得顺着改;资金充沛也没用,钱放下去就是别人的口袋。连绿灯瓶的草本配方,都只能远远观望,怕的是被仿制得体无完肤。
我甚至不敢去想,如果有一天日本真的撤走,印度会不会再像对待富士康一样,连一丝补偿也不留。世界银行的文件、国际惯例,最后都淹没在一片软泥里,谁都无法挣脱。
有人说,这就是地缘政治的宿命。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个历史剧场:理想主义者一批批踏进来,现实主义者一批批裹着伤口走出去。只剩下铁轨在黄土里生锈,口号在风中发笑。
多少年后,那些被期待刷新世界的高铁,会不会终于变成野草丛里的钢铁废墟?
谁能肯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