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会,在角落里。泽连斯基坐着,疲惫地低着头。旁边是几位穿着正装的官员,前排的摄影机稀稀拉拉地摆着,闪光灯几乎没响过几回。这个场景,用一种极其沉默的方式说明了一切。
你能想象三年前的他,高举手臂,哪怕穿着一件普通的T恤,也能成为全场的焦点。那时的泽连斯基,是真正的战后英雄,高调的频率快赶上各家新闻播报的节,每天都能听到他的声响。社会各界一片的欢呼与支持,使他成为乌克兰人眼中不容置疑的象征。然而仅仅一年的时间,C位变成冷板凳,光环消失得只剩些微残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赌了一场豪赌。将自己的国家问题,寄托在外部势力的大腿上。泽连斯基,或许是乌克兰历史上最具有表演天赋的领导人。他在全球舞台上的演讲能引起掌声雷动,却从未换回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表面看,乌克兰抱住了北约与西方的铁杆友谊,但他们给乌克兰的,只有源源不断的军备和数不清的空头支票。钱倒是收了不少,可谁会为这些账单延命呢?
这个世界可从来没耐心等待一个国家的悲情叙事。外来的利剑是双刃,既保护了乌克兰在战争中的脆弱脊梁,也在这场漫长拉锯战中耗光了他们的所有资本。当欧美国家的民众逐渐因经济衰退而对乌克兰援助怨声载道,泽连斯基突然发现,此前的盟友开始将自己当作棋局中的一枚弃子。悲剧的是,他或许早就意识到这一点,用每一次情感诉求将乌克兰的希望拜托于外力,只是他无法面对这个事实。
乌克兰本有机会选择不同的道路,但他们却走进了一个更加狭窄的死巷。乌克兰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四季分明的气候,东西贯通的地理位置。在地缘意义上,他们金光闪闪,是欧洲曾经最理想的粮仓之一。可这一切的优势,却都被内斗与虚荣耗尽。
泽连斯基是狂热的改革者,但他的改革,带来了东乌与西乌不可弥补的裂痕。不同语言、立场与民族的对立被利用得淋漓尽致,政府始终热衷于煽动情绪,而非谋求团结。一场战争,让民族分裂彻底暴露无遗。从军事到政治的每一个举动,都像一记记钝痛,夹击着乌克兰那薄弱的意识形态。所有的血液,全都流进了战争;所有的药剂,最终都化作烧得更旺的火焰。
而至于泽连斯基,作为象征的人,他本身就被架在一个注定崩塌的支点上。他渴望改变,却不愿承认失败;愿意奔走演讲,却不懂得如何修补内外裂缝。选择一边站队,却忽略了东西方之间微妙的均衡。这种赌徒心态,换回的只有自己的镜头逐渐黯淡,自己的国家依然徘徊困境中。
当发布会的灯光暗下来的时候,镜头定格在他的侧脸。他还是那副样子,还是那深邃的目光,还有那残存的倔强。但他内心的光,似乎也随着世界舞台上渐渐疏离的目光,变得苍白起来。不知道,在那些曾经捧他为主角的国家之间游走时,泽连斯基是否有过哪怕一秒钟的悔意?或许他从未让悔意浮现,因为这场孤独的戏剧远没有谢幕,他也还没有台阶可以走下舞台。
无论如何,命运已经写下后路。只是,乌克兰这本书,翻到现在的页数时,似乎只能让人愈加失去阅读的耐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