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旧影再现,美加贸易再掀波澜:广告撤回能否平息关税争端?

一支里根旧影引爆美加龃龉:广告政治与关税杠杆

一段老录像在北美有线台循环:里根微笑着说“Protectionism is destructionism(保护主义就是自毁)”。画面落款来自加拿大某省的对外宣传。几小时后,华盛顿发火,白宫放话暂停若干经贸接触;渥太华与省府急转弯,广告撤下,口径降温。

外界说“小国认怂”。不全对。更像战术误判。把里根搬出来相当于在共和党内打脸,等于告诉铁锈带选民:你们的关税会加税。对一届把关税当谈判扳手的政府,这是挑衅信号。K街听得懂,Hill也听得懂。

再看工具箱。美方的手里有:232钢铝与潜在汽车零部件名义、软木反补贴与反倾销、BABA法案下的“Buy American”。加方的牌:USMCA争端解决、精准反制清单、州际游说网络。2018年的波本威士忌与摩托车,打的是选区政治,不是关税理论。

数字摆着。2023年美加货物贸易约7930亿美元,服务算上破万亿;加拿大对美出口占比约75%;美国有36个州的最大出口市场是加拿大。这些数,决定了谁都伤不起,但也决定了谁更怕短期摩擦的汇率与股价波动。

制度也给了时间表。USMCA第34.7条写得明白:“the Parties shall conduct a joint review six years after entry into force”。2026年联评逼近,任何暂停“对话”的姿态,都是为联评抬价。软木、奶制品配额、汽车原产地规则,都会被捡起来逐一加码。

那省的广告为啥撤?省级政府没有条约权限,却要承担企业被“点名”的连带成本;联邦要守住USMCA框架与汇率稳定,只能先灭火再算账。渥太华内部常用一句话:don’t poke the bear(别戳熊)。这不是怯,是序列。

下一步怎么走?三条建议在渥太华已是常识:一是换语境,对准州长与工会,用“工作与供应链安全”而非“自由贸易”话术;二是反制清单更精细,冲着选举人票去;三是多边与双边并进,WTO案件与USMCA小组双轨推进,争端文本与舆论战同步。

里根那句老话还在回响,但今日华府的关税政治已换了剧本。北美商界一句俗话:在风口上,先系好安全带。你所在的行业与州,感受到哪一股风?欢迎用你身边的价格、订单和汇率变化,补充一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