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纸制裁令,让原本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的印度陷入了两难境地。面对特朗普政府发出的“二级制裁”威胁,印度最终选择大幅削减甚至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这一转变被广泛视为向美国妥协。印度总理莫迪以“庆祝排灯节”为由取消与特朗普的会面,是将这场外交博弈的戏剧性推向了高潮。
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实施制裁,并首次明确纳入“二级制裁”条款。这意味着任何与这两家俄罗斯油企交易的企业都可能被切断美元结算通道,并面临高额关税。制裁消息公布后,国际油价应声波动。印度方面反应迅速,其最大的俄罗斯原油买家信实工业已计划减少或完全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包括终止此前签订的长期采购协议。印度多家公司正加大从中东和巴西的原油采购量,以替代俄罗斯石油供应。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凭借中立立场大量购买打折俄罗斯原油,一度日均进口量达到170万桶。印度不仅用这些石油满足国内需求,还通过精炼后转售欧洲,赚取了数百亿美元的差价。这种“左手倒右手”的生意模式让西方国家不满,也无可奈何。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改变了策略,他直接对印度祭出关税大棒,将对印度输美商品的关税税率提高到50%。这一举措精准打击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因为印度炼油业约40%的原油依赖俄罗斯提供。若失去美国市场,印度的能源转型和外汇储备将面临双重危机。
印度外交部嘴上仍坚持“基于国家利益决策”,但行动已暴露了其真实困境。据估算,减少或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可能使印度每年多支出27亿美元。同样作为俄罗斯石油的大买家,中国未受到美国同等级别的压力。特朗普公开表示,为维持美中友好关系,不会对中国实施类似制裁。这种区别对待让印度倍感不平。
莫迪的愤怒直接体现在外交行动上。他取消了原计划在马来西亚东盟峰会期间与特朗普的会面,理由是需要在国内“庆祝排灯节”。分析人士认为,这近乎“赌气”的举动,是莫迪对美强硬姿态的一种无声抗议。作为一直将印度定位为“全球领导力量”的领导人,莫迪如今在关税威胁下被迫放弃战略自主,面子和里子双双受损。取消会面既是表达不满,也是向国内民众展示“硬气”姿态,避免被反对党抨击为“美国傀儡”。
这场博弈揭示了印度在大国角力中的困境。若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印度将面临美国金融体系的全面封锁;若转向高价的中东原油,国内通胀可能失控。两害相权之下,印度只能选择“战术性妥协”。然而,这种妥协并非没有代价。印度近年来高度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在边境问题上牵制中国,并积极参与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根本不吃这套“盟友情谊”,在他眼中,印度不过是“另一个占美国便宜的国家”。
俄罗斯曾将印度视为“特惠战略伙伴”,如今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印度炼油厂减少采购。莫斯科的失望可想而知,但其反制手段有限,因为除了印度,俄罗斯很难找到同等规模的能源替代市场。这种不对称依赖,让所谓“非西方联盟”的幻想进一步破灭。相比之下,中国在面对美国制裁压力时,始终维持对俄能源合作的稳定性。通过人民币结算、管道运输等多元化手段,中国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规避了二级制裁风险。这种战略定力与印度的“摇摆”形成对比。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和中国采取的区别对待策略背后有着现实的考量。一方面,中国的反制能力远超印度,硬碰硬可能伤及美国经济;另一方面,美国在气候变化、朝核等问题上仍需与中国合作。这种明晃晃的“欺软怕硬”,让印度清醒认识到自身在国际棋局中的真实分量。短期之内,印度很难摆脱对美妥协的路径,因为美国的大棒依然高悬。如果印度阳奉阴违,未来可能面临更严厉的金融封锁。
印度面临的能源困境有其深层次原因。该国超过85%的原油和半数天然气需要进口,能源安全基础脆弱。每天有超过400万桶石油漂洋过海,运输路线处处是风险:从中东买油得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走红海航线可能遭遇也门胡塞武装威胁,绕道好望角又会使运费暴涨三成。即使是从俄罗斯购买石油,也需经过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域。这种能源进口的高度依赖性,使印度在国际博弈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印度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可再生能源占比才勉强达到10%,远未能有效缓解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国际油价每上涨1美元,印度外汇储备就缩水20亿美元。高油价时期,印度光是补贴油价就可能耗掉GDP的1.5%。这种能源结构的脆弱性,使得印度在面对美国压力时回旋空间有限。
美印关系近几个月来犹如坐过山车般起伏不定。2025年9月,特朗普还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期待与“非常好的朋友”莫迪交谈,并确认其政府将继续与印度展开谈判,以解决双边贸易壁垒。这与7月底白宫突然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惩罚性关税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特朗普还威胁,若印度不立即停止进口俄罗斯原油,将追加25%的特别关税,使总税率飙升至50%。
这场制裁博弈关乎能源贸易,折射出各国在能源自主战略上的较量。印度总爱对标中国,但在重压之下屡次暴露短板。一个国家若没有足够的综合国力支撑,所谓的“战略自主”往往难以真正实现。印度被迫减少俄罗斯石油进口的决定,再次凸显了其在大国博弈中所处的微妙位置和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