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松口,FF恢复上市地位,融资到账能否支撑量产?倒计时开始?

家人们,谁懂啊!PPT造车界的“活化石”Faraday Future(以下简称FF),居然从纳斯达克的“问题学生名单”里毕业了!9月10号这天,FF官微跟中了彩票似的官宣:“顺利完成所有监督期合规项,恢复正常上市公司地位!” 底下还配了句更劲爆的:“融资到位,够支撑FX Super One首批交付,还能搞AI技术开发!” 好家伙,这消息一出来,资本市场的反应跟见了鬼似的——毕竟,这公司过去八年干的事,总结起来就俩字:画饼。

一、从“明星项目”到“纳斯达克留级生”:FF的八年“作死”简史

要聊FF这次“合规通过”有多不容易,得先回顾一下它是怎么把自己折腾成“问题学生”的。2014年贾跃亭拉着一帮硅谷大佬成立FF的时候,这公司简直是新能源圈的“顶流练习生”:创始团队有特斯拉前高管,融资名单里有腾讯、京东、恒大,连许家印当年都豪掷20亿喊它“造车新势力之光”。2017年FF首款概念车FF 91亮相拉斯维加斯,贾跃亭站在台上喊“为梦想窒息”,台下投资人掌声雷动——那时候谁能想到,这“梦想”差点把所有人的钱包都“窒息”了。

转折出现在2018年。贾跃亭因为乐视资金链断裂跑路美国,FF瞬间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恒大撤资、高管离职、工厂停工,连预定的供应商都开始上门讨债。最离谱的是,2021年FF好不容易通过SPAC借壳上市,结果刚在纳斯达克挂牌没俩月,就因为“信息披露违规”“财务报告问题”被SEC盯上,直接打入“监督期”——简单说,就是纳斯达克给了它一年“留校察看”,再不合格就卷铺盖滚蛋。

这一年里FF干了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换了三任CEO,财报延期发布三次,股价从上市时的13美元跌到1美元以下(差点触发退市红线),连贾跃亭自己都从“CEO”变成了“首席产品官”(听着像降职,其实权力没少拿)。当时市场都在打赌:FF能不能熬过这一年?结果现在人家不仅熬过来了,还宣布“融资到位,准备交付”——这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刺激,难怪网友调侃:“贾跃亭这哪是造车,分明是在纳斯达克演《极限挑战》啊!”

二、纳斯达克的“补考”有多难?FF的“合规毕业证”含金量多少?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个“合规通过”吗?上市公司常规操作而已。但你要是知道纳斯达克的“监督期”有多严格,就明白FF这次能过关,至少没交白卷。

纳斯达克对上市公司的合规要求,简直比高中班主任查作业还细:财务报告必须按时披露,还得经第三方审计;信息披露不能有虚假陈述,连高管变动、融资计划都得实时更新;股价更不能长期低于1美元,否则直接启动退市程序。FF在监督期里干了啥?2024年因为“未能及时披露关联交易”被纳斯达克发了两次“警告函”,2025年初又因为“财报数据存在重大误差”被要求重新提交——相当于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错题太多,重写”。

能从这种“地狱模式”里毕业,FF至少干对了三件事:第一,换了个“听话”的CFO,把过去乱七八糟的财务数据捋顺了(据说新CFO是从四大挖来的“合规老油条”,专治各种财务不服);第二,把贾跃亭的“个人故事”从公司宣传里摘了出去——以前官网首页全是贾跃亭的“梦想语录”,现在改成了“技术参数”和“交付计划”,算是懂了“少谈情怀多干事”的道理;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搞到了钱。

三、融资到账的真相:钱够不够烧?会不会又打水漂?

FF官宣“成功完成多笔融资,满足首批生产交付需求”,但没说具体融了多少钱。这就有意思了——过去八年FF烧了多少钱?保守估计超过300亿人民币。2017年说“融资10亿美元启动量产”,结果钱花光了连个车轱辘都没见着;2021年上市融了10亿美元,不到一年就喊“资金链紧张”。这次的“多笔融资”,到底是“救命钱”还是“零花钱”?

从行业规律看,一款新势力车型从试生产到批量交付,至少得准备50亿人民币:工厂建设、供应链备货、营销推广,哪样都得花钱。FF旗下FX Super One定位“高端智能电动车”,对标特斯拉Model S和蔚来ET9,光研发成本就比普通车型高30%。要是这次融的钱低于50亿,那基本就是“杯水车薪”——不够烧三个月的。

更关键的是,FF这次融资的“钱从哪来”?据业内人士透露,投资方里没有传统车企,也没有大的主权基金,全是些“不知名的私募和家族办公室”。这种资金有个特点:来得快,要求高——可能会要求FF“6个月内必须交付,否则按日罚息”。以前FF花投资人的钱像流水,现在拿了这种“高利贷式融资”,怕是得把“PPT速度”调成“火箭速度”了。

四、量产交付:从“下周回国”到“下周交付”,FF的时间表还靠谱吗?

FF这次最让人激动的,是说要“加快FX Super One首批生产交付”。但老粉都知道,FF的“交付时间表”比大姨妈还不准:2017年说“2018年交付”,2019年说“2020年交付”,2021年上市时喊“2022年必交付”,结果2025年了还在说“首批交付”——要不是网友记性好,差点以为它每年都在复读。

这次能不能靠谱点?得看三个硬指标:

第一,工厂建好了吗? FF在美国加州的工厂2018年就号称“完工80%”,结果2023年被曝“生产线还在调试,连油漆车间都没通电”。今年3月有媒体去暗访,发现工厂门口停着十几辆“工程样车”,但工人说“都是用来拍宣传照的,开不了”。现在要交付,总不能让用户开着“样车”上路吧?

第二,供应链稳不稳定? 电动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电机、电控,FF以前跟宁德时代谈过合作,结果因为“付不起预付款”被拉黑;后来想找韩国SK On,又因为“量产时间不确定”被拒。现在突然说“供应链搞定了”,怕不是找了些“小作坊供应商”?要知道,比亚迪、特斯拉的供应链都是十年磨一剑,FF想临时搭个“草台班子”就量产,怕是要重蹈“蔚来早期交付即召回”的覆辙。

第三,用户还信吗? 八年画饼下来,FF的品牌形象已经跟“不靠谱”深度绑定。去年有机构做过调研:听说过FF的消费者里,70%的第一反应是“贾跃亭又来骗钱了”,20%的人以为“FF早就倒闭了”,只有10%表示“如果真能交付,可以考虑”。就算车造出来了,卖给谁?总不能全靠投资人“含泪自购”吧?

五、新能源赛道的残酷现实:FF拿什么跟特斯拉、比亚迪卷?

就算FF祖坟冒青烟,真把FX Super One造出来了,它要面对的,是一个比八年前残酷100倍的新能源赛道。

2017年FF刚成立时,新能源圈还是“蓝海”:特斯拉刚在中国建厂,比亚迪还在搞燃油车,新势力们靠PPT就能融到钱。现在呢?特斯拉Model S降到60万,比亚迪汉EV只要20多万,蔚来ET9直接上“半固态电池”和“全域900V高压平台”——FF拿什么跟人家卷?

FX Super One的核心卖点是“AI智能驾驶”和“沉浸式座舱”,但这些技术现在早就不是新鲜事:特斯拉有FSD,华为有ADS 3.0,连小鹏都能做到“全场景语音交互”。FF说自己的“AI技术领先行业两年”,但问题是,它连车都没造出来,怎么证明?总不能拿PPT跟人家的实车比吧?

更要命的是价格。FF 91当年预售价140万人民币,现在FX Super One就算降价到80万,也得面对“有钱人看不上,普通人买不起”的尴尬:买80万电动车的人,要么选特斯拉(品牌硬),要么选蔚来(服务好),凭什么选一个“八年内没造过一辆车”的FF?

六、结论:合规只是入场券,活下去还得靠真本事

说到底,FF这次通过纳斯达克合规监督期,恢复上市地位,顶多算是“从ICU转到了普通病房”——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离“痊愈出院”还差得远。融资到账是好事,但钱能不能变成车,车能不能卖出去,卖出去能不能赚钱,才是真正的“生死考题”。

贾跃亭当年喊“为梦想窒息”,结果差点把投资人的钱包窒息了;现在FF喊“恢复上市地位,加快交付”,我们当然希望它能成——毕竟,新能源赛道多一个玩家,消费者就多一个选择。但希望归希望,现实归现实:造车不是画饼,合规不是成功,融资不是终点。

要是FF真能在2025年底交付第一批FX Super One,并且用户反馈不错,那贾跃亭可以改名叫“贾靠谱”;要是再像以前那样“跳票”,那它可能连“PPT造车界扛把子”的江湖地位都保不住了——毕竟,观众也看腻了嘛。

最后送FF一句大实话:合规通过只是拿到了“考场门票”,能不能及格,还得看你会不会做题。要是再交白卷,纳斯达克可就真不给“补考”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