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缴两年社保就能让养老池永不干涸?这笔账真能算得明白吗?》
老张最近在菜市场跟几个老伙计聊得火热,话题绕来绕去都离不开养老金。"现在这物价涨得比我家那盆绿萝藤还快,每月三千块养老金哪够买米买油?"他掐着指头跟人掰扯,"要我说啊,国家要是强制每人缴满两年社保,光是五亿人头就能收上一万五千亿,拿这笔钱去投资,随便找个稳当项目吃利息,退休工资不就有着落了?"
这话说得在场的大爷大妈直点头,可老张心里也犯嘀咕——这事儿真有这么简单?咱先把算盘珠子拨拉清楚。2023年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0.5亿,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超过12万亿元。要是突然多出五亿人缴费,按每人每年3000元计算,确实能砸出1.5万亿的巨款。可问题来了,现在全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刚突破6万亿元,这么大规模注资真能管用?
咱们不妨看看邻居家怎么过日子。隔壁王姐在社保局上班十几年,她常说现在养老基金就像个巨型蓄水池,每年都有三股水流在涌动:年轻人缴费是进水管,退休人员领钱是出水管,投资收益则是溢流口。去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达到1800亿元,十年平均年化收益率6.2%,这个数字看着漂亮,可要是突然往池子里灌一万亿"活水",光是找到足够多的"水池"装都够头疼。
再说那"稳赚不赔"的投资项目。前些年某地搞的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承诺年化收益8%吸引参保人缴费,结果因为房地产下行栽了大跟头。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部主任李建国去年接受采访时说得实在:"我们能投的多是国债、银行存款这类保本品种,想靠高收益覆盖支出缺口,就跟让卖菜大妈去炒期货似的。"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其实早有设计。按现行政策,职工需要累计缴费满15年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这个年限设置经过精密测算。以北京市为例,2024年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12753元,按最低60%基数缴费25年,退休后每月能领2600元左右。要是把缴费年限砍到两年,就算按最高300%基数缴费,每月基础养老金也就1800元出头,这还没算个人账户部分。
更关键的是人口结构这道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1.1%,预计2035年将突破30%。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郑春荣做过测算,按当前缴费率,即便把最低缴费年限延长到20年,到2040年仍有19个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这时候光靠两年缴费带来的增量,怕是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老张听完这些门道直咂嘴:"敢情这事儿跟咱老百姓想的不一样?"其实养老保险改革这些年没少折腾,从双轨制并轨到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都是在寻找平衡木。去年刚实施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就是要把南方省份结余的钱调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救急。要说创新,浙江试点的"社保+商业保险"组合拳倒值得琢磨——政府出政策搭平台,保险公司设计专属产品,既缓解财政压力,又给参保人多份保障。
说到底,养老这事就像熬老火靓汤,急火快攻容易糊锅,文火慢炖才出真味。与其琢磨着缩短缴费年限,不如把心思花在做大蛋糕上。看看广东的"粤菜师傅"工程,培训三万厨师带动就业两万人;学学江苏的"光伏下乡"计划,村集体屋顶装电站,村民年年领分红。这些实事办好了,养老钱自然就多了。
经典语句:养老不是击鼓传花的游戏,而是代际互助的长跑,今天多铺一段路,明天才能少摔一个跟头。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国家统计局年度报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公开披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