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退休就是“躺平”?朱敏才和孙丽娜他们的“傻劲儿”,点燃了贵州最深处的希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8亿,退休生活怎么过,成为无数家庭的头等大事。有人一退休忙着遛鸟养花养膘,有人旅游买房,实现“诗和远方”。可2005年,北京有对老夫妻却玩了把大的——朱敏才和孙丽娜,放着首都的舒坦小日子大半夜开溜,奔贵州的大山里扎根支教十年。是作死吗?不,是“作人生”!不是每个人都活得像他们这般“轴”,但看完他们的故事,不服你都不行。到底啥是人活着的意义?你敢不敢听听他们的答案?
要说“大开脑洞”的退休老两口,朱敏才、孙丽娜绝对榜上有名。啥叫人生“被动跳转”?朱敏才年轻时立志当老师,偏偏阴差阳错做了外交官,一干就是17年,脚步踏遍世界;孙丽娜原本“三尺讲台一亩田”,那叫一个桃李满京城。老两口退休后干啥?搓麻将泡广场?错,他们偏偏对着电视流泪,看见贵州山里的孩子围着漏雨的教室、穿着烂鞋子还死磕读书。有人隔屏喊“心疼”,他们却直接连夜收拾家当,不写请假条、不报备,甩开膀子就奔向贵州苗寨。咋样,这种横冲直撞的“傻气”,刺激不?
人嘛,老了,谁不想捧着老太太的手,阳台喝茶看夕阳?可他们一句“难道就在家等死吗”,直接把“养老”两个字撕了个稀碎。你说,啥叫英雄?啥叫反差?这对老夫妻自己用脚投票——说走就走,连儿女都蒙了。这下子,关上了小日子的大门,一脚踹开了新时代的大山深处。
农村支教,听着铁骨铮铮,真干起来十有八九劝退。贵州尖山苗寨,条件别说和大城市比,连咱老家集市可能都不如。先不说学校破破烂烂,连吃口热饭、睡个囫囵觉都得下功夫。老两口到那儿,没带啥金银细软,行李箱就装俩东西——一腔壮志和一堆教材。朱老师英语六级,走起山路可得“十八级考验”,一膝盖炎,痛到肿成馒头也咬牙撑着。孙丽娜老师就更别提了,夜里备课,灯下伏案,熬出了一副老花镜,最后眼睛都快看不见了。有时候,天上下大雨,他们举伞爬山,一脚泥巴一脚水,真应了那句老话啥叫“拼了命地活着”!
教室漏雨?来,拿起工具修起来;没有食堂?二话不说,牵头建一个。别家孩子争着晒名牌,他们心疼山里娃娃木头梳子一梳全是虱子,还怕自个手上的茧把小朋友给刮疼了。九年下来,他们没日没夜,教娃娃学英语,拆东墙补西墙,硬是让一个个腼腆胆小的小雀儿娃,变成阳光自信能把英文单词吼出来的小学生。
但梦想的路上,哪有那么容易?2014年,新校舍终于快盖好了,朱老师突然脑出血,倒在讲台上,直接送进医院抢救。那一刻,全学校喊破嗓子都找不回来这位朱老师。孙丽娜老师几乎失明,但她扭头,拄拐杖进教室,硬是撑到底。要说啥叫“人间值得”?莫过于此。
许多故事最怕的,是高潮过后的寂静。新学校落成,金碧辉煌没见着,却有一堆破破烂烂的记忆和一份执拗的信念。有人说,岁数大了、身体差了、山路太难走了,不如回北京好好养着。甚至有人远在北京的小区里窃窃私语,“成天跑山区,图个啥?”朱敏才倒下之后,曾经反对的儿女痛哭,却无力阻拦。孙丽娜几乎失明,亲友气得跺脚这叫啥?“硬撑老骨头给人看热闹”?你问问那些不理解的人,人家可理直气壮了“岁数大了,给国家养点福吧,非得往山沟沟里折腾?值吗?这回倒好,身体都赔进去了!”
这种声音,在社会上也是主流。大家都习惯了,退休就该“窝在家里享清福”,别折腾自己。老朱和老孙算哪门子英雄?顶多“感动一下中国”,风头一过还不是归园田居?他们一腔热血,真能给这世界攒点啥实际好处?再大的理想,还不是一转眼黄土一把?亲情的缺席,自己身体的撕裂,这买卖划算吗?如果你问身边的老大爷、老大妈,十有八九会说“傻吧,两头不讨好!”
可故事不是电视剧,哪来永远的主旋律。山里娃们懂吗?社会真正理解吗?“感动”两个字,说说容易,活出来,谁有这本事?
可有种精神,不管你认不认可,就是跺着脚活在现实里。朱敏才虽然离开的太早,他的灯却越烧越亮——因为他用行动狠狠打了社会脸。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榜单一揭晓,才发现这对老夫妻的十年失联,不是“广场舞隐居”,而是真刀真枪救山里娃。这回,网友炸锅了,评论区直接刷爆70多岁不跳舞不养生,硬是扎根大山,比专家学者还专业,简直社会良心。网上刷流量的偶像,比得上教师魂吗?怕是差了一打。
尖山苗寨很多孩子,从怯懦内向、见了生人就躲,到如今敢当众领诵英文诗歌,一个个都溜达进了镇里、县里的好中学,把“穷改变命运”真刀真枪实现了一轮。你说山沟沟里点不亮梦想?瞄瞄这两把老骨头,偏打脸。孙丽娜老师至今还在山里,不服老、不退场。啥叫精神永垂不朽?这不是中央电视台里的口号,而是山村雾气里、一群小孩欢呼声里活生生的事实。
更牛的是,他们没啥大喧哗,十年如一日,安安静静。这群苦娃的命运居然因为一对“傻老头老太”起变化?真就给“平凡的力量”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你怎么理解,他们这叫“作秀”?人家可不是网络上刷小视频的“干兼职”,是真把青春(甚至老年)都拿出来投了本钱。
,他们用自己的“轴”点亮了别人能想都不敢想的青春。你说这值不值?这价值,怕是连“退休神话”都得靠边站。你为啥感动?感动背后藏着千百个“如果”——如果人人都能像他们一样,社会还愁没希望?
山村变了,可城市还在按部就班。媒体把朱敏才和孙丽娜捧为“民族榜样”,转头,城市咖啡馆里,还是充斥着“养老”、“旅游”、“跳舞”等老生常谈。尖山苗寨的娃娃成了脱贫新故事,媒体热议一阵子,潮水退了,好像一切归于平静。
这股“舍得一身剐,不怕没锅贴”的劲头,也不是随便哪家都有得学。家里有儿有女,会担心;自己身体亏了、亲情疏远了,到头来似乎“感动”一时“失落”一生。更要命的是,他们的举动,给社会扔下了更大难题如果每个退休老人都往大山里留下血汗,社会保障、亲情、身体健康,这小九九怎么算?老年人的价值,就得拿这种“牺牲”来证明吗?真的每个人都能做到吗?多数人最终还是选择了更安全、舒适的路径。
与此山村和城市的鸿沟,并未因一两个人变小分毫。城乡、年轻老年、奉献与自保,价值观拉扯得像拉锯战。网友评论一边感叹“泪流满面”,一边又低头盘算我要是真遇上了这个选择,我选哪个?这种无声的自省,比任何强制性的宣传都来得更刺心。
不夸张地说,朱敏才和孙丽娜,是“感动中国”的样本,更像一面镜子。镜子里映出无数普通人羡慕、敬佩,同时也有那么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自愧。你敢走这步吗?敢赌上后半生的健康和亲情去打一场几乎“必输无回报”的仗吗?现实又把人敲醒轰轰烈烈英雄很伟大,但我们大多数人只能安安稳稳把日子过成“一把铁锅里一锅粥”。
说实话这段故事,听起来太给力。但你要是让我学,还真“未必磕得动”。啥叫退休?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要是自己掏了这个“宝”扔山沟沟,家里人能不拍大腿?身边人都劝你,趁自己还能动,赶紧喝点小酒搓点麻将享几年清福,偏不!非来一场“苦行僧”似的人生“逆袭”。表面看起来高大上,其实“作死”的精神说不准也会被社会和家庭反噬。
有的人说英雄主义,距离我们太远。你真觉得感动中国,难道不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扒拉手机屏幕的时候默默想要不我也去山里干一票?可这念头,比头顶乌云还飘的快。朱敏才能,孙丽娜能,可你能吗?“傻”有时候是褒义,有时候谁还不是个聪明人呢?大家心里自有一杆称。
感动归感动,生活还得接着过。这种“傻气冲天”的老两口至少让咱们想了一回——人这一辈子,到底是图个啥?享福有理,奉献也没错。就看你愿意在数字人生上打多少分了。
到底是奋斗到老,还是该享清福?你觉得朱敏才和孙丽娜这样“拿命去感动中国”到底值不值?是社会责任感满满的英雄本色,还是“太轴”过了火、牺牲家庭和自己健康的不明智选择?如果你退休了,真能放下一切去扎根大山吗?评论区走起,来说说你心里的“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