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新政引发了不少关注。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下发的《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有关事项的通知》,给各省分配了未来两年的绿色用电“硬指标”,还对高耗能行业和数据中心提出了更严格的绿电消费要求。这让不少人都在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困境中的光伏产业终于要迎来转机?
其实,很多人可能没太留意,“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到底是啥意思?简单说,就是国家要求每个省份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用电来自风、光等清洁能源,而且还得优先使用这些绿色电力。这个机制自2019年落地以来,全国新能源利用率总体上升,但今年情况却有点不妙——2024年全国光伏利用率降到了96.8%,比去年跌了一大截。今年前四个月,这一数字甚至只有93.9%。网友们纷纷吐槽:“装机量一年比一年猛,用不上也是白搭啊!”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产能过剩,不少地方拼命上马新项目;另一方面,全社会用电需求增长又低于预期。今年1-5月,全国用电量同比只涨了3.1%,远低于之前预测。工业需求疲软,让新能源腾挪空间越来越小。有业内人士直言:“你以为政策一出,市场就跟着嗨起来?现实往往很骨感。”
不过,新政还是带来了希望。《通知》把高耗能企业和数据中心拉进强制绿电消费名单,比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多晶硅等行业都被明确规定最低要多少比例用绿证(即代表清洁能源生产的凭证)来完成考核。一位业内专家分析:“这相当于给这些企业戴上‘紧箍咒’,不达标就得补买外地绿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绿证价格一路飙升,从年初不到2元/张到6月底已接近10元/张,可见市场需求正在快速释放。
各地反应也很快。云南出台方案允许新能源项目直接连线用户,实现本地资源本地消化;海南则通过现货市场竞价改革,引导投资流向最需要的位置。不少网友点赞道:“地方政府终于坐不住了,总算不是喊口号!”但也有人担心,有些地区因为资源禀赋有限,被设置30%的“天花板”,难以进一步提升非水可再生占比。如果仅靠全社会用电自然增长,这些地方恐怕难以撑起更多新增装机。
此外,新政还创新性引入跨省购买绿证机制。如果某省完不成指标,可以通过官方账户采购外省富余部分。这种灵活设计无疑为那些资源薄弱地区提供了解决之道,也推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有序、透明的绿色交易市场。有评论认为,这是迈向真正“全国一盘棋”的关键一步。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纸文件”立刻扭转整个产业格局。当前最大的问题依然是产能过剩与价格倒挂。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部分区域现货均价已经跌破0.2元/kWh,不少分布式项目结算价甚至更低。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政策倒逼,一些中小企业依旧面临巨大压力。“放开手脚去发展可以,但如果没有足够利润支撑,再多激励都是空谈。”这是许多从业者共同心声。
归根结底,《通知》的意义在于将绿色转型压力层层传递,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不得不认真面对如何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从网友热议到专业机构测算,再到实际落地案例,各方声音汇聚成一个共识:唯有打通体制机制堵点,加快构建适应新型系统的新规则、新模式,中国才可能真正走出“越扩张越焦虑”的怪圈,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大步跃迁。那么,你觉得,在这场关乎未来发展的博弈中,我们还有哪些环节需要突破呢?
#AI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