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人凑钱想要干大事?7月15日,俄乌冲突传来新消息

乌克兰人自愿凑钱,发坐标邀请俄军“滴滴轰炸”,点名空袭征兵处

打仗打到这个份上你见过老百姓花钱请敌人炸自家政府吗?

最近乌克兰东部战场上发生一桩奇闻:有老百姓自掏腰包凑份子,扫描二维码进群给俄军付款下单,点名要用无人机定点清除自家地盘的征兵办公室。

俄军还真搞起了"轰炸叫车服务",只要客户支付油钱,天竺葵无人机即刻上门服务。

这事听着像编段子,偏偏成了活生生的战争奇观。

前线俄军士兵在社交媒体上爆出猛料:某天后台突然收到转账提示,仔细一看竟是乌克兰境内IP发来的订单申请。

对方反复强调必须摧毁市中心那栋挂着黄蓝旗的征兵处大楼,附赠二十张建筑平面图、警卫换岗时间表。

更惊人的是下单人数一周破千,汇款备注里赫然写着"消灭杀人机器"、"解放年轻人"字样。

基辅当局在全国设了三百多个征兵点,本该象征着卫国荣耀的黄蓝旗,如今成了老百姓眼中的勾魂符。

征兵官开着无牌面包车在街头游荡,后备厢常备铁链和麻绳。

有个视频拍到二十来个壮小伙被捆成粽子塞进车厢,围观群众高举手机拍摄立即遭到持枪威胁。

敖德萨超市促销员伊万至今记得那个下午,三名武装人员踹开家门,把正在修理冰箱的他从妻子怀中拖走,三天后尸体出现在顿涅茨克战壕。

这种强制征兵的乱象催生了畸形产业链。

首都基辅的黑市里,伪造病历证明的价格炒到六千美元,病危通知书成了畅销商品。

利沃夫流传着"断指明志"的偏方,骨科诊所门前排起长队。

扎波罗热的小伙子们发明"碰瓷大法",组团到征兵处前假摔讹诈,试图借助警力对抗征兵队。

直到俄军开放轰炸预约通道,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战争还能这么打。

哈尔科夫的安德烈在网上晒出转账记录:"两千格里夫纳就能让天竺葵无人机精准炸楼,比黑市假证便宜九成!"他所在的工人社区已有十七个家庭失去年轻成员。

五十米外的征兵办公室每周仍在抓壮丁,直到某日屋顶突然落下两架改装无人机,水泥钢筋里飞溅的征兵名册残片让整条街响起欢呼。

附近居民自发清扫废墟,将未被烧毁的电脑硬盘交给俄军情报人员。

俄罗斯这招心理战玩得刁钻。

天竺葵无人机造价不过两万美元,被炸毁的征兵处重建经费却是十倍之巨。

更致命的是民心向背的变化,当政府机构沦为百姓花钱清除的对象,这仗还怎么打?

马里乌波尔退休教师柳德米拉的三个儿子全部战死,她抱着孙子照片在电报群里呼吁:"每个乌克兰母亲都应该往这个账户打钱!"该贴文五小时内转发量突破十万。

观察战场数据会发现端倪:七月份乌军征兵点遭袭37次,其中29次源于内部线报。

赫尔松州新卡霍夫卡的征兵仓库被人为纵火,监控显示作案者正是该处文职雇员。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三千工人联名签署请愿书,要求俄军轰炸本厂刚改建的征兵中心,理由是"与其被逼着上战场送死,不如毁了这吃人机器"。

这出黑色幽默折射出战争本质的异化。

当泽连斯基政府把适龄男性当成消耗品,当华盛顿的军援变成会计账簿上的数字游戏,活生生的人终究会找到反抗方式。

克里米亚大桥旁的渔民发现,最近飘来的阵亡通知书上开始出现征兵官签名,这些曾经抓壮丁的急先锋,如今自己也被填进了前线缺口。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无人机技术、战壕构造、火炮精度都被反复讨论,唯独没人细算过民心这道算术题。

敖德萨餐厅老板瓦西里说得实在:"以前觉得俄军炸弹可怕,现在看着征兵处的面包车才知道什么是人间地狱。"

他的大儿子去年被强征入伍,三个月后抚恤金到账只有四百美元,而州长儿子同期在巴黎购置的豪宅价值四百万欧元。

历史总会给出相似答案。

当1917年沙俄士兵调转枪口,当1944年柏林市民藏起铁十字勋章,当1975年西贡百姓争相攀爬直升机悬梯,胜负早已在战局之外注定。

眼下乌克兰的土地上,母亲们擦干眼泪学习操作卫星定位器,父亲们冒着叛国罪风险标记征兵处坐标,年轻人凑钱购买"炸弹滴滴券",这些场景比任何导弹爆炸都更具冲击力。

战争最残酷的地方,不是摧毁肉体,而是泯灭希望。

当基辅当局第七次修改征兵法案,将入伍年龄上限提到65岁;当利沃夫美容院推出"战伤妆"服务,方便女性伪装丧偶获取补助;当哈尔科夫宠物店开始出售检疫证明,帮役龄男性伪造导盲犬训练师身份,这个国家的未来已经写在瓦砾废墟之间。

俄军的无人机服务能持续多久尚未可知,但百姓用脚投票的选择,终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