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如何达至战略高度?

往昔,我对战略之理颇感困惑,常觉其过于抽象。然而,时至今日,我渐悟其中真谛:不论身处何种境地,无论面对生活还是职场挑战,战略思维实为不可或缺。

战略关乎方向,其重要性往往体现在仅需投入10%的时间,却能左右90%的成果。这便是我近期研读战史所获得的感悟。以我军两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杰出将领——刘伯承与粟裕为例,他们对战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他们的并肩作战岁月里,两样法宝不可或缺。一是详尽的地图,二是深邃的书籍。正因如此,他们给旁人的第一印象,并非那位威武雄壮的大将军,而更像是一群平和儒雅的读书人。

读《战略》。

鞠开,粟裕同志的秘书,曾深情回忆道,有一本书,粟总几乎是随身携带,形影不离。书名,令人难以忘怀。战略学《》乃清代陆军大学堂总教官应雄图编纂的一部线装经典。粟裕不知何故得此书,传闻乃1908年之原著版本。

他并非仅仅携带一本书,而是一整包书籍。他随身携带着一个手提公文包,每逢作战,秘书便需肩负起这一重任。起初,秘书以为其中装有某种机密文件,然而一经打开,却发现里面装满了主席著作的单行本,诸如《矛盾论》、《实践论》等。中国革命战略》等等。当真是主席的好学生呐!

一种思想并非无源之水,必然有其根基与脉络相连。它或许源于实践,这一过程或许较为缓慢;亦或汲取自前人的智慧,这样的途径则相对快捷。

在阳光照耀之下,世间并无新奇之事。我们孜孜以求的诸多疑惑,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领悟,更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活学活用,主角是粟裕。

粟裕的生涯在我军将领群体中显得尤为非凡。他曾投身南昌起义的烽火,亦曾攀登井冈山的革命圣地,堪称“正宗中的正宗”。然而,自1934年夏日,他率领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锋北上以来,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他都在闽浙赣地区独立奋战,未曾与中央并肩作战,更未曾踏入延安一步。

孤军奋战凭借何取胜?粟裕总结出一条宝贵经验:

战事自有其固有法则,制胜之道需紧密结合敌我双方的现状,以及战争本身所蕴含的规律来探寻。

“事在人为”,亦与粟裕的风格相得益彰。

图展示《大决战》中粟裕形象。

在粟裕将军的军事指挥生涯中,他是如何将总战略付诸实践的?让我们先回顾一个发生在重大决战前夕的故事。

1946年6月,鉴于和平前景已愈发黯淡,中央做出判断,蒋介石意图发动大规模战争。一旦开战,其攻击目标必然集中在数个关键解放区。面对如此局势,我军应采取何种战略方针?

中央首倡的方针是变被动为主动,迈出更坚定的步伐,直击敌方统治的核心地带。所谓外线,即国民党的控制区域;相对而言,内线则指的是我党所掌控的解放区。

彼时,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的主力驻扎于苏中根据地。苏中,被誉为鱼米之乡,该根据地条件优越,群众基础亦十分牢固。然而,根据外线作战的既定策略,粟裕所部主力需撤离苏中,向安徽进发,直至淮河南岸,旨在野战中消减敌军的有生力量。

对于中央的这一方案,粟裕心中存有疑窦。他并非畏惧变动,亦非怠惰,他主要关注的,实则两点关键所在。

首先,是关于“肥瘦”的差异。苏中地区人口密集,高达九百万,相较之下,淮南地区的人口仅有一百三十余万。若部队向该地区进发,不仅粮食补给将面临严峻挑战,而且一旦苏中落入敌方之手,其政治影响亦将不容乐观,届时想要抽身亦将变得极为困难。

“强与弱”之辩,淮南有。国民党第五军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及其所属旅队,均为蒋军的主力部队,难以攻克。相较之下,苏中根据地的敌军力量薄弱得多。若不充分利用苏中有利的地形条件,开展几场战斗,恐将影响部队的士气。

体重与体型,力量与强度,究其根本,无不关乎现实问题。立足于实际,乃是形成战略决策的关键途径。

粟裕的建言既坦率又充满策略。深思熟虑之后,他首先向中央和陈毅发送了一封电报。紧接着,他火速赶往华中分局所在地淮安,找到了邓子恢、张鼎丞以及谭震林,并邀请他们一同向中央发送电报。电报的标题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华中主力不得调往淮南。

图为粟裕电文。

此标题是否过于坦率?然而,在战事中,确立精准的战略至关重要,这要求司令部与指挥官之间必须进行深入的策略探讨,这包括不断的交流、辩证以及对比,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需直面冲突。

中央审阅了粟裕等人的电报内容,经慎重思考后,采纳了他们的观点,随即回电答复道:

先在内线接连取得胜利,随后转向外线战场,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在政治上的布局。

该回应等同于教师全盘接受学生的回答。针对这类具有战略性的问题,粟裕的解题技巧究竟何在?在他晚年撰写回忆录时,录制了数十盘录音带。其中一次原声播放中,他曾说:

探究战略议题,需关注三大核心要素:敌方态势、自身状况与民众情绪。

敌情、我情、民情。战略思维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方向与支撑之上。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剖析优劣条件,方能得出全面且可信的结论。

掌握了此等窍门,便能一举解决苏中之困扰;若进一步扩大应用,更可通解整个中原的纷纭难题。

1947年岁末,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雄师奋勇进军中原,成功突破了敌军防线,深入敌后。尽管此时国民党军已转入战略防守,但我国军队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刘邓大军经过大别山战役的激战,形势愈发严峻。整个中原战局呈现出了拉锯战的态势。

拉锯战无法产生胜果,终究需有一方彻底击败另一方。然而,要想成功吞下这盘棋,关键在于何处下手?在这关键时刻,中央提出了一个极具勇气的策略——那就是转向外围,再进一步拓展外围战场!

中央提出,粟裕率领三个纵队的强大兵力渡过长江,于南方数省展开“宽大作战任务”。该方案的旨在吸引国民党至少二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以此既能缓解中原地区,尤其是刘邓所面临的压力,亦能深入敌后,进一步扰乱敌人的战略布局。

若此方案得以实施,便如同提前拉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然而,这并非百万雄师浩浩荡荡横渡长江,而是仅有三个纵队跨越江河。孤军深入,其面临的困难自是不言而喻。

方案交予粟裕,增添一难题。

此次他解题的思路沿着哪些路径展开?正是前面所述的三个关键维度:敌情、己情与民意。具体的解题步骤如下。

敌方态势。尽管中原敌军兵力雄厚,然而此地遍布交通要道及众多中小城市,敌军为巩固防御,必然承受额外负担,导致其机动兵力有所减少。因此,我军若能主动出击,便有望将其击破。

我怀着坚定的信念。中原黄淮之地地势开阔,我军虽在机械化方面略逊一筹,然而,若能成功切断敌人的交通补给,便能够充分利用我军擅长徒步行军的优势,从各个方向同时对敌人发起迅猛的攻击,从而在战场上迅速达成速战速决的战术目标。

中原地处山东、晋冀鲁豫等老解放区的怀抱,得以汇聚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随着我军深入中原,新生解放区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军民关系亦愈发紧密,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支援力量。

总体来看,我军在中原地区集结兵力,展开作战,所面临的条件实为优越。相较之下,若孤军深入江南,则必将遭遇重重不利因素,生死存亡难以预料。

粟裕心中已然有了定夺,然而是否向中央汇报,他内心颇感踌躇。中原之地与苏中迥异,规模更为宏大,且关乎战略全局之大计。

张震将军彼时担任粟裕将军的副参谋长。据他所述,那些日子每当踏入粟裕将军的作战室,总能目睹粟总手持中央的电报,在地图前频繁比划,神情专注,显然已沉浸其中数小时之久。

终于,在张震等人的鼎力相助下,粟裕于1948年4月18日向中央发去了电报,提议华东野战军暂缓渡江,与刘邓的中原野战军并肩作战,共同在中原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此电报有两点细节需注意。

其一,粟裕此番行动并未征得他人同意,独以个人身份发声。其选择不联名的原因,旨在避免给人以集体向中央施加压力的错觉。另一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在电文中,粟裕仅以四字概括其立场。

斗胆直陈。

粟裕的电报一旦发出,鉴于事态的严重性,中央并未选择通过远程方式作出回应,而是特地指示陈毅、粟裕二人亲自前往当时中央的所在地——河北阜平城南庄,进行面对面的汇报。需知,那时粟裕与主席已有十七年未曾谋面。

在电影《大决战》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当主席听闻粟裕提出的暂缓渡江的建议时,面露不悦之色。然而,在五大书记共同听取粟裕详尽汇报之后,主席顿时喜形于色,对他的建议表示了全然的赞同。

粟裕说服主席的是什么?

我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粟裕指出了中央先前提出的方案,极有可能难以达成既定目标。

除了先前提及的三种情形,粟裕还提出了一项额外的考量。原定计划旨在我军挺进敌后,以促使中原的国民党军队回防。然而,这些部队恐怕难以被调动。原因在于,蒋介石不会轻易将他的精锐部队调往江南与我军进行游击战。

这也是属于敌情。

评估战略的可行性,关键在于审视既定目标与预期成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若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较大,则可付诸实践;若一致性较低,则应果断予以摒弃。

若需提出上文的意见,遵循此思路大致不会出错。

粟裕此番城南庄之行,标志着其战略视野跃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而其成效亦堪称惊艳。会议结束后,主席对粟裕感慨道:

陈毅同志将不再返回华野,自此之后,华野的领导重任将落在你肩上。

粟裕谦逊有礼,婉言谢绝了中央的任命。因此,中央不得不做出变通,让陈毅身兼多职,一方面与刘邓携手共事,主持中原局的工作,另一方面,其原有的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职务也得以保留。至于粟裕,他则以代司令员的身份,直接指挥华野的部队。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粟裕同志提出的两次战略构想,均最终成就了辉煌的战绩。其中,一次是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另一次“坚守江北,决战大仗”的建议,则逐步催生了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

粟裕堪称一位卓越的复盘大师,其战略洞察力亦是通过无数次的复盘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即便在年逾古稀、身体状况欠佳之时,提及过往的决策过程,他仍能如数家珍,清晰如绘。他曾言:

身为一场战役的指挥官,在着手执行上级交予的作战指令之际,必须将战略全局纳入考量,巧妙地融合局部与全局的考量......若我们只是机械地照搬上级的命令,长此以往,败局几乎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