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机器人敲上青铜器了,冷门文物出圈背后的科技与敬畏

2025年11月9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夜空被电光水雾点燃,而在主火炬升起前,一个静默却震撼的瞬间悄然发生:一台人形机器人缓缓举起鼓槌,敲向一组青铜乐器——清越悠扬的乐音流淌而出,仿佛从地下深处苏醒。这不是普通的演奏,而是两千多年前西汉南越国宫廷礼乐的现代回响。这组乐器名为“句鑃”,曾深埋于南越王墓中,如今借由数字技术与机器人之手,重新发出声音。

句鑃是什么?许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读音生僻的词。它是一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青铜打击乐器,口部内凹、顶部带柄,不能悬挂,只能插在底座上口朝上敲击。与人们熟悉的编钟不同,句鑃没有钟乳“枚”,也不成套用于复杂旋律,而是作为节奏乐器,用于祭祀与宴飨。它的声音清冽短促,穿透力强,古人形容其音“绕梁三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八件句鑃,是目前唯一完整的西汉句鑃实物,每件刻有编号,铭文写着“文帝九年乐府工造”,证明南越国设有乐府,礼乐制度已趋完备。

这套文物自出土以来,从未真正“发声”于公众场合。青铜器历经两千多年,氧化、微裂、应力变化都可能影响音质,直接敲击真器存在不可逆损伤风险。因此,开幕式上的声音并非来自文物本身,而是通过高精度数字采样还原的“原音”。在南越王博物院专家监督下,音乐家舒楠用特制鼓槌轻击文物,技术人员从多个角度采集其声波数据,再以数字算法校准音高,最终生成一套完整的句鑃音色库。这一过程如同为千年古音做一次“声学CT”,既保留原始质感,又修正了因材质老化导致的音准偏差。

让这些数字声音“活”起来的,是优必选科技研发的Walker S2人形机器人。它搭载纯RGB双目视觉系统,能在复杂光线下精准识别八件仿制句鑃的敲击点,定位误差不超过2毫米。三台机器人协同演奏《彩云追月》,依靠毫秒级时钟同步技术,确保节奏严丝合缝。更关键的是力位混合控制技术——机器人通过力传感器调节敲击力度,误差控制在±10%以内,模拟出人类乐师的细腻触感。即便在数万人喧腾的体育场中,它们仍能稳定运行,完成这场“无声的精准”。

这一幕引发热烈反响。有人称其为“科技与文明的握手”,也有人感慨“历史从未如此可听”。但争议也随之而来。部分文保人士质疑:即便采样过程极为谨慎,是否仍存在对文物的潜在伤害?青铜器表面的微裂纹可能因振动加剧,哪怕一次轻击,也可能留下不可见的损伤。此外,有学者指出,将古音“校准”至现代标准音440赫兹,是否抹去了其历史沧桑感?真正的古代音律本就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十二平均律,追求“准确”反而可能偏离原貌。

更深层的讨论在于文化表达的边界。句鑃不仅是乐器,更是礼制的象征。它曾用于祭祀祖先、宴请宾客,承载着“以享以孝”的精神内核。如今,它被置于机器人手中,成为科技秀场的一部分,是否削弱了其文化厚重感?有评论认为,这种“赛博礼乐”虽具传播力,却可能将传统文化简化为视觉奇观,忽略了其背后的制度与信仰。但也有人反驳:若不借助现代技术,又有多少人会知道“句鑃”二字?正是这场演出,让这件冷门文物一夜“出圈”,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亿。

这场演奏的意义,或许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承可能。过去,文物是被观看的;而今天,它开始被“听见”、被“演奏”。类似尝试已有先例:敦煌研究院用AI复原壁画乐舞,故宫曾用虚拟技术重现编钟演奏。但将机器人作为“演奏主体”,并与真实文物采样结合,尚属首次。它标志着文化遗产正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活化。

未来,这类技术或将进一步应用于博物馆教育、非遗教学与沉浸式展览。想象一下,在展厅中,观众可触发机器人演奏不同古乐器,亲耳聆听汉代雅乐、唐代燕乐的原音复现。但前提是,必须建立严格的文物使用规范与伦理审查机制。每一次接触,都应以保护为先;每一次还原,都应尊重历史本真。

两千年前,南越文王在宫中听句鑃奏响;两千年后,机器人代其敲响余音。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而是一场文明的自我对话。当科技让沉默的文物重新发声,我们听到的不仅是音符,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记忆的深情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