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电脑前,盯着屏幕上那串股票代码,心里有点懵。
去年追着人工智能、吃着消费的短期红利,账户里常常是大起大落。
那天上班路上碰到老王,老王只说了句:“跟着社保买电力吧,稳得很。”这个看似随口的一句话,像一根线把他的注意力从喧闹的概念股市场拉回到另一片较为宁静的海域。
几天后,社保三季度持仓一出,七家电力龙头赫然在列,这让他感到既意外又兴奋,心里冒出一个问题:这些公司值不值得跟着买?
他先把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数据仔细捋了一遍。
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11月5日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披露,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截至9月底超过1亿千瓦,对比“十三五”末增长幅度巨大,占全球的份额超过四成。
更早在2025年2月27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设定了明确目标:全国发电总装机要达到36亿千瓦左右,新增加的新能源装机规模不低于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朝60%方向提升。
这些硬性指标像一盏明灯,为电力行业未来的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撑。
他把视线从宏观政策移到用电端。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用电数据写得很清楚:累计用电量约7.77万亿千瓦时,增速达4.6%,且每个季度的增幅在加速:一季度约2.5%,二季度约4.9%,三季度跳到6.1%。
工业用电同比增长3.4%,高技术制造业用电增长近9.5%,信息传输与软件服务业的用电暴增达18.3%。
这意味着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长期电力需求端支撑并非虚言,这种“量”是真实的、能被统计的数据。
接下来他把注意力放到估值与分红上。
社保重仓的那些电力公司,多数市盈率并不高,很多企业的股息率在3%至4%区间,明显高于当时一年期定期存款大约1.5%的利率。
这一差距对偏好稳定现金回报的长线资金具有吸引力。
作者心里清楚,像社保这种以养老资金为主的机构偏好稳健的现金流与确定性增长,低估值加高股息的组合,符合其长期保值增值的目标。
他把这七家公司按功能与投资风格分成三类,整理出每一类的代表与逻辑。
第一类是稳健派,适合想安稳领分红的人。
长江电力在水电资源上占据稀缺优势,手里有三峡、溪洛渡等大型水电站,水电带来的持续发电能力与较低的维护成本,使其现金流相对稳定。
浙能电力靠近东部用电大省,区域性的电力需求增长给它带来了持续的分红能力,近年分红比例表现抢眼。
福能股份走的是火电与新能源双轨并进的模式,火电在高峰发电时提供稳定收入,绿电项目则是未来成长的来源。
社保在这些公司中的重仓动作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稳住基本盘”的信号。
第二类是成长派,押注能源转型带来的高增长。
南网储能具备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的双重布局,控股方对其给予了低利率的资金支持,这降低了融资成本并有利于项目快速推進。
中国核电凭借在运和在建机组的规模优势,以及自主技术的批量化应用,显示出长期稳定发电与规模化扩张的潜力。
陕西能源以煤电一体化降低成本波动,区域输电与外送能力为它带来成长空间。
社保对这些企业的配置,显现出对能源转型确定性的信心。
第三类是行业标杆型,代表着不可轻易替代的领先地位。
龙源电力在风电领域的规模与技术积累形成了护城河,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的双线优势让它在未来装机扩张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社保在该股的布局代表了长期持有的判断。
他并不满足于理论上的分析,开始把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具体规则写下来,目标是让普通读者能照搬执行。
第一个规则是看估值分位而非盲目追涨,借助市场数据判断当前价格是否处于历史便宜区。
第二个规则是把分红稳定性与经营现金流作为首要筛选条件,连续多年高分红但现金流不稳的企业要被排除。
第三个规则是仓位管理:把资金分散在“稳息型”“成长型”“标杆型”三类之间,并保留15%左右的机动资金,以便在市场回调时补仓降低成本。
第四个规则是明确的淘汰标准:高负债、现金流为负、缺乏核心资产或估值明显偏离基本面的公司,需要坚决回避。
在讲解这些规则时,他跟老王在茶馆里讲了段对话,聊得像邻里之间唠家常。
老王笑着说:“你就当把钱放到会生蛋的母鸡窝里,挑那种蛋年年稳当的。”他回道:“还得看看羽毛结不结实,不然鸡跑了,蛋也没了。”两人一顿“鸡”和“蛋”的比喻,把投资的稳健性和风险控制讲得通俗易懂,旁边的听众也点头表示认同。
这样的对话让复杂的话题接地气,让读者能在轻松的氛围里记住关键判断标准。
为了让布局更实际,他引用了社保披露中的细节作为参考依据。
福能股份在某基金组合中被列为重仓,持股数量达上千万股,这类具体持仓数字对普通投资者有参考价值。
陕西能源也在三季度被社保新进多笔持股,这显示机构对区域能源龙头的青睐。
中国核电在运与在建的机组数量与装机容量的具体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核电板块的扩张路径。
所有这些事实被作者作为支撑论据,用来说明社保的选择并非偶然。
他在文中把时间线稍作调整,用倒叙的手法展开叙述。
先叙述自己因被套经历而改变投资方向,接着回溯社保重仓披露后的市场动向,再阐述政策与数据如何一步步构成对电力行业的支撑。
插叙中穿插行业的背景知识,比如水电资源的稀缺性、抽水蓄能在系统调节中的角色、核电在基荷供电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风电成本通过技术进步逐渐下降的路径。
这样安排让读者在理解逻辑时,能看到每一块拼图如何拼出完整的行业画像。
他也用幽默缓和了专业感。
谈到股息时,他打了个比方:“把股息当绩点,天天拿分过活。”讲到估值低的时候,他模仿股圈流行语说:“便宜才有肉,贵了就别搂。”这种带有市井味儿的表达,使文章读起来轻松又不失分量。
他锁定两条主要风口。
一是储能的规模化,国家已明确把储能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装机规模在短期内获得显著增长的条件正在形成,具备项目执行能力与资金支持的企业将直接受益。
二是核电的自主化与批量化建设,随着自主技术的成熟与在建机组的投产,核电在未来数年里有望贡献可观的稳定发电量。
他在给出一个鼓励读者参与讨论的问题,用来激发互动:在这样的政策与需求双重背景下,是倾向于把资金配置到能稳定分红的“现金流机器”,还是更愿意押注于有不确定性但成长可能更大的项目?
这个问题不是寻常的二选一,它要求读者衡量自己的风险承受力与时间耐心。
这位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把数据、政策与社保动作串联成一个可操作的投资框架,既有宏观的判断,也有落地的规则。
读者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把机构的逻辑转化为自己的动作。
最后一句话,他留给读者的是一句带有挑逗意味的提问:如果手里有一笔闲钱,会把它放到“天天有票子进账”的老电厂,抑或投给那个可能几年后翻番的新能源黑马?
这样的设问足以让讨论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