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轻描淡写地敲下一行字:“批准韩国建造核动力潜艇。 ”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亚太平静水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几天后,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公开表态:“日本也必须讨论是否发展核潜艇。 ”一场由美国亲手点燃的核扩散连锁反应,正以惊人的速度撕裂东亚脆弱的战略平衡。
特朗普的批准并非临时起意。 10月29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美韩首脑会谈中直接提出请求,希望美国提供核潜艇所需的高浓度铀燃料。 尽管特朗普当场未立即回应,但次日他就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同意,并将此称为“对韩国投资的回报”。
这场交易充满算计。特朗普坚持要求核潜艇必须在美国费城造船厂建造,理由是“重振美国制造业”,但事实上,该船厂已被韩国韩华集团收购。 美国通过技术授权和建造订单赚取利润,还能将核潜艇产业链牢牢控在手中。 而韩国则希望自主建造艇体与反应堆,仅从美国获取燃料,双方在技术主导权上暗流涌动。
韩国的技术储备早已就位。 其“张保皋III”级常规潜艇排水量达4000吨,可发射潜射弹道导弹,而巨济岛和蔚山的造船厂已具备核潜艇建造条件。 韩国防长安圭伯称,只需美国放开核燃料限制,韩国能在2030年代中期下水首艘核潜艇。
韩国突破核限制的信号,让日本迅速找到扩军借口。 自民党核心人物高市早苗公开呼吁发展核潜艇,并推动修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文件。日本防卫省专家团队已提交报告,明确将核动力潜艇列为“新一代潜艇选项”。
日本的技术基础比韩国更深厚。 其“大鲸”级常规潜艇采用锂离子电池,潜航时间可达三周,性能接近核潜艇。 此外,日本拥有47吨分离钚,其中武器级钚约10吨,足以制造千枚核弹头。 三菱重工已掌握核弹头组装技术,H-IIA火箭可改装为导弹载体,核武装只差“政治临门一脚”。
朝方反应极为激烈。 在特朗普批准韩国核潜艇计划同日,朝鲜试射了可搭载核弹头的新型战略巡航导弹。 朝鲜阅兵展示的潜射导弹和移动发射车,明确传递出“以核制核”的信号。
朝鲜近年来加速发展水下核力量,如“北极星-5”潜射导弹,但技术上仍落后于美韩。 一旦韩国部署核潜艇,朝鲜可能进一步寻求核潜艇技术,甚至重启核试验。 半岛的核对抗将从陆基导弹延伸至水下,危机管控难度陡增。
美国对日韩的核松动并非偶然。 2018年,美国以“防止核扩散”为由退出伊核协议,但对盟友却大开绿灯。 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其真实意图:通过武装日韩,构建对中俄的包围圈。
核潜艇合作是“奥库斯”联盟的东北亚翻版。 美国已向澳大利亚提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并拉日本加入“奥库斯”第二支柱(尖端技术合作)。 此次对韩放行,意味着美国将核扩散工具化,让盟友承担战略风险,自己坐收渔利。
韩日核潜艇计划直接冲击国际核不扩散体系。 核潜艇使用丰度90%以上的高浓铀,与核武器原料纯度几乎一致。 这种技术扩散可能引发“破窗效应”,越南、印尼等国有可能以安全需求为由寻求核技术。
周边大国已开始调整战略。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基地直面日本海,若韩日核潜艇常态化活动,俄方可能强化反制措施。 东亚可能形成中俄朝与美日韩的核对抗格局,冷战阴影重现。
美国的“核松动”正在将东亚推向悬崖边缘。 韩国核潜艇项目面临技术分歧与法律障碍,日本需克服国内“无核三原则”的民意压力,而朝鲜的核武库与导弹已在待发状态。 这场由核潜艇引发的链式反应,已然成为东亚安全格局中最危险的不确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