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天,杜聿明站在秦皇岛码头上,海风把他的军大衣吹得猎猎作响。
这位刚在云南替蒋介石收拾完龙云的"救火队长",现在又被扔到了东北这个烂摊子上。看着眼前乱哄哄的登陆场面,他嘴里嘟囔着:"这他娘的叫什么事儿,苏联人还没撤走,老子带着十万弟兄在这儿干瞪眼。"
当时东北可真是个香饽饽,日本鬼子刚投降,国共两党都红着眼要抢这块肥肉。杜聿明手底下都是远征军的老兵,按理说应该能打,可问题是从云南到东北,这帮兵走得腿都细了。有个老兵私下抱怨:"从西南到东北,光走路就走掉半条命,还打个屁仗。"杜聿明听了也只能苦笑,他知道老蒋这是把他当枪使。
打山海关那会儿还算顺利,守城的共军一看这阵势,象征性地放了几枪就撤了。杜聿明心里直打鼓:"这也太容易了,怕不是个套?"果然,越往北打越不对劲。锦州拿下来了,沈阳也拿下了,可老百姓看他们的眼神跟看仇人似的。有个连长跟杜聿明诉苦:"司令,咱们给老乡发粮食,他们转头就送给山里的八路,这仗还怎么打?"
最要命的是陈诚那帮人在南京使绊子。杜聿明在前线拼命,陈诚在后方拼命拆台,今天说杜聿明指挥不力,明天说东北军费花太多。杜聿明气得在指挥部摔杯子:"老子在前线卖命,他们在后面捅刀子,这他娘的是什么道理?"可老蒋装聋作哑,明摆着是要拿他当替罪羊。
1948年辽沈战役那会儿,杜聿明正在徐州琢磨怎么打济南,老蒋一个电话就把他叫回东北了。电话里老蒋急得直冒火:"光亭啊,锦州要完蛋了,你赶紧回去救场!"杜聿明心里跟明镜似的:"早干嘛去了?现在让我去擦屁股,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可军令如山,他只能硬着头皮上。
到了葫芦岛一看,十万援军乱得像没头苍蝇。塔山那边打得热火朝天,国军一个师一个师往上冲,可就是啃不动共军4纵的防线。杜聿明在指挥部里一根接一根抽烟,参谋长问他:"司令,还攻不攻?"他摆摆手:"算了吧,别让弟兄们送死了。"其实他比谁都清楚,东北这盘棋早就下输了。
撤退的时候那叫一个乱,码头上人挤人,船少人多,当官的抢着上船,当兵的急得跳脚。杜聿明站在岸边看着这场面,心里跟刀绞似的:"带他们来东北,总得带他们回去。"他硬是搞出个撤退方案,让62军、92军先走,52军的残部第二批,最后留54军断后。有个老兵后来回忆说:"要不是杜长官,我们这帮人全得交代在东北。"
有人说杜聿明打仗不行,十万大军连个塔山都拿不下。也有人说他够意思,至少没让部队全军覆没。杜聿明自己倒是看得很开:"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从我到任那天就注定了。"这话说得实在,老蒋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东北那么大的地盘,就给那么点兵力和补给,换谁来都白搭。
有趣的是,杜聿明在东北的遭遇活脱脱的职场现形记。老板画大饼让你去开拓新市场,不给资源不给支持,干砸了全是你的锅,干好了功劳是领导的。这么一想,杜聿明这个"救火队长"当得是真憋屈,哪里着火往哪跑,跑慢了还挨骂。
东北这一仗打完,杜聿明算是看明白了:国民党这艘破船迟早要沉。后来在淮海战役被俘时,他反而有种解脱的感觉。倒是那些从葫芦岛撤回来的十万官兵,后来大多在徐蚌会战中又当了炮灰,想想也是够讽刺的。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个人再大本事也拗不过大势,杜聿明在东北的遭遇,不过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罢了。
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无任何不良暗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