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蟹入南京大学食堂定价999元,学生拼单抢购,校方急刹车

一只近千元的帝王蟹,摆在南京大学食堂的档口,旁边是0.4元一份的平价素菜。学生刷卡付款,有人拼单抢购,有人驻足摇头。这一幕不是营销噱头,而是高校后勤服务真实上演的“二元图景”。

南京大学第九食堂近日推出999元帝王蟹,日限一只,免加工费,同步售卖波士顿龙虾、石斑鱼等海鲜。校方澄清,此举并非回应学生点餐,而是服务升级的测试项目。舆论迅速分化:有人赞其丰富选择、价格透明;也有人质疑,999元接近部分学生月生活费,是否背离食堂公益初心?四天后,校方宣布暂停帝王蟹供应,称将坚持勤俭节约导向。

这道菜的上桌与下架,不只是菜单调整,更是一次关于高校食堂定位的公共测试。它暴露出一个深层现实:今天的大学食堂,早已不是单一的“大锅饭”供应点,而是在公益与市场之间走钢丝的混合体。

政策明文规定,高校食堂必须坚持公益性,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多地要求食堂实行“零租赁”、享受居民水电价、设立平抑基金,甚至将自主经营比例纳入考核。这些制度设计,意在守住“保基本”的底线。但与此同时,清华的酸菜鱼、复旦的鹅肝汉堡、浙大的牛排窗口,早已成为学生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这些中高端菜品长期存在,价格虽高于普通餐食,却远低于校外市场,形成了“校内轻奢”的独特生态。

南京大学的帝王蟹,正是这一趋势的极致延伸。它并非孤例,而是高校餐饮市场化探索的必然产物。当学生对饮食的需求从“吃饱”转向“吃好”,食堂若仍固守清汤寡水,反而可能被校外高价外卖全面侵蚀。提供高端选项,本质是用市场化手段留住学生、提升服务质量的策略。

但帝王蟹的争议,也划清了底线。公益食堂可以有选择,但不能有分化。当一道菜的价格抵得上几十份平价餐,它就不再只是“丰俭由人”的选项,而可能成为隐形的消费标尺,引发攀比与不适。高校食堂的特殊性,正在于它服务的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尚无稳定收入的学生群体。

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否定高端,而是分层管理。基本伙食必须保质保量、价格稳定,这是不可动摇的公益基石;特色档口可以引入市场机制,但应明确其补充属性,避免资源倾斜与宣传过度。南京大学保留一分钱早餐、七元套餐,同时试水海鲜档口,方向未必错误,但节奏与沟通显然失当。

食堂的菜单,照见大学的良心。它不该是清教徒的斋堂,也不该是消费主义的秀场。在烟火气中守住教育的温度,才是高校后勤应有的答案——让学生吃得体面,而不必为一口螃蟹,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