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科技ETF强势崛起,“指数碾压个股”成最大赢家,五大热门板块收益解析

上周有个老朋友跟我聊天,说他今年没玩个股,反而靠3只ETF赚了60%的收益,这可是比他过去几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炒股的总收益还要高两倍,听得我直咋舌。仿佛一夜之间,投资打个翻身仗好像也没那么难。回头一看今年的数据,果不其然,2025年简直是个“指数把个股按在地上摩擦”的奇特年份,84%的个股都没能跑赢科技类ETF。看得我忍不住想掏出小本子,记下这门“效率投资学”。

科技成长板块今年风头最劲,摇身一变成了年度C位。5只科技类ETF的涨幅直接飘出天际,轻松突破80%,个个身上都挂着“科技”的招牌。尤其是通信ETF,涨幅高达110.34%,直接拿下“涨幅王”的头衔。要说理解这种市场狂欢,还得看全球范围内AI算力需求的猛增,光模块、半导体这些“工具人”行业火得一塌糊涂,连带着相关ETF的表现也直接飞天。不少老铁跟我分享他们的战绩,其中一个大兄弟今年三月买了10万通信ETF,如今收益快翻倍。问他为何持股至今,他嘿嘿一笑:“我知道这基金的底层标的就相当于簇拥着英伟达超级计算芯片的硬需求,订单逻辑稳稳的。”不禁让人感叹,理念比单纯的胆大更重要,尤其是对科技ETF的选择,咱看的是背后成分股的“硬科技含金量”。服务器搭配光模块,市场需求摆在明面,不赚钱都对不起它们的经营活动。

再看看周期资源板块,今年表现也是相当抗揍。大宗商品涨价声四处响起,尤其是新能源对有色金属的需求暴增,让周期类ETF成了今年的“主心骨”。矿业ETF、工业有色ETF都有超过84%的涨幅,但聪明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周期ETF最关键的不是价格可能的波动,而是需求的支撑到底扎不扎实。切记,要挑工业有色ETF这种跟新能源、制造业挂钩的领域,避开那些纯拼涨价时间窗的资源型基金。参与周期市场时,稳定也许比刺激更重要,没人愿意在高位接盘然后每天做梦被惊醒。

今年的AI和数字经济简直就是个“大迷惑”。一边赚到飞起,一边还在亏损,赛道分化想必把不少人虐得不轻。某朋友年初听风就是雨,买了只全是算法公司概念的AI ETF,以为会扶摇直上做好梦,结果一年过去,亏惨了。而同样是AI主题,人工智能ETF就凭借算力与应用的双轮驱动让投资者大赚特赚。理由很简单,算力芯片和AI安防场景这些领域有硬需求支撑,能够兜住真实业绩,让收益显得更靠谱。送你一句话,要选逻辑清晰、实实在在有订单的成分股,别被什么“顶概念”给玩了。

除此之外,新能源和区域ETF也值得投资者一瞧。经历了一些因政策调整的“踩坑”,新能源行业如今技术创新修复了估值,重装上阵开始发力。摆脱小市值的风险,光伏ETF里有龙头企业硬撑场,密密麻麻的装机数据也不骗人,收益基础比单纯蹭风流的品种结实码稳。再看区域ETF,这可是政策红利下的“砖瓦”,尤其以粤港澳大湾区ETF为代表,那是地方科技企业的集结盛会。每次看到这种政策推动的游戏,都忍不住佩服赶早的聪明人。

聊了这么多干货,再给大家划重点:想入手ETF的,要注意避坑,特别是流动性、跟踪误差以及成分股集中度。日均成交低、误差大的基金踩下去后悔莫及;而成分过于单一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更高,适度分散才是抗风险妙招。今年是个股不敌指数的见证年,成为“ETF玩家”,你只需盯紧主流板块、关注底层逻辑就能稳稳地赚钱。

所以,你今年的投资成绩单上是什么情况?赚了还是亏了?你对未来的市场方向又怎么看?评论区见——一起聊聊,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