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指出福建舰严重一个设计缺陷?确实没说错,真的存在这个问题!

最近印媒《欧亚时报》跟着 CNN 起哄,说中国福建舰有 “致命设计缺陷”,舰载机出动能力只够美国 50 年前尼米兹航母的 60%。具体问题就是福建舰的 2 号弹射器,居然和舰载机降落 “打架”。

但要是搞明白这缺陷背后的来龙去脉,就知道这根本不是设计疏忽,而是中国航母技术 “跨代升级” 时,一场主动选择的取舍。

福建舰有三条弹射器,其中 2 号弹射器在舰体中前部,它工作时会升起挡焰板。可这块钢板偏偏伸进了斜角甲板的降落区,正好挡在飞机降落滑跑路线的四分之三处。这就意味着,只要有飞机要降落,2 号弹射器就得停摆,挡焰板也得放平。印媒说这会让福建舰出动效率大减,确实挺有道理。

还有一个被吐槽的是福建舰的斜角甲板角度 只有 6 度,而美国尼米兹级是 9 度。别小看这 3 度差别,按测算,要是福建舰用 9 度角,斜角甲板末端能多伸出去 8.9 米,刚好能避开 2 号弹射器的挡焰板,根本不会有冲突。再加上福建舰只有两部升降机,前升降机还靠近起飞区,调度起来更显拥挤,这些都成了 “缺陷论” 的论据。

可没人提的是,这个 “缺陷” 是怎么来的?真相比想象中更有戏剧性 : 福建舰最初设计的是蒸汽弹射器,不是现在的电磁弹射。蒸汽弹射轨道短,只有 85 到 90 米,按这个尺寸布局,6 度斜角甲板完全够用,挡焰板和降落区根本不会打架,是个成熟又合理的方案。

转折点出在建造过程中:中国决定,放弃蒸汽弹射,直接上电磁弹射!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而是技术竞赛的结果。中国蒸汽弹射技术 2010 年后才成熟,可马伟明院士团队 2005 年就开始搞电磁弹射,进度还更快。2014 年,兴城训练基地干脆建了两条试验轨道,一边蒸汽弹射,一边电磁弹射,实打实比了好几年。

到 2017 年,结果出来了:电磁弹射在效率、维护、对舰载机寿命的友好度上,全面碾压蒸汽弹射。换作谁,都会选更先进的技术吧?可问题来了,电磁弹射轨道更长,得 110 米以上,比蒸汽弹射多出 20 多米。为了装下这更长的轨道,2 号弹射器连带着挡焰板,只能往后挪 ,这一挪,就闯进了降落区。

更关键的是,改方案时福建舰舰体都快造完了。想把斜角甲板从 6 度改成 9 度?那相当于给航母 “开膛破肚”,工期得拖多久先不说,技术难度根本没法承受。所以不是设计师没预见到问题,而是为了跨代用上电磁弹射,主动接受了这个小遗憾。

那这个 “缺陷” 真的会让福建舰战斗力大打折扣吗?其实不然。

现代航母作战主流是 “波次出动”,先集中把一波飞机全弹射出去,再专心回收返航的飞机。这种模式下,起飞和降落本来就不同时进行,2 号弹射器和降落区 “打架” 的问题,根本没机会出现。

就算遇到极端情况,需要 “边起飞边降落”,通过智能调度也能规避。根据评估,这种情况下效能损失最多不超过 7%。你想,是要一个没缺陷但技术落后的蒸汽弹射,还是接受 7% 的潜在损失,换一个领先一代的电磁弹射?答案不言而喻。

再说了,这个 “缺陷” 也不是没法改。福建舰船头下方空间足够,后续改进时调整斜角甲板角度还有机会。可要是当初选了蒸汽弹射,再想改电磁弹射就难了。美国现在还在为航母弹射器纠结,一会儿电磁一会儿又想改回去,就是因为没下定决心跨代。

印媒和 CNN 盯着这点小问题大做文章,却故意忽略了福建舰的核心突破:它是全球唯二用电磁弹射的常规动力航母,技术上比法国 “戴高乐” 号领先,甚至比美国部分福特级航母的早期型号还稳定。所谓 “出动能力只有尼米兹 60%”,更是没考虑到电磁弹射的效率优势 。

说到底,福建舰的这个 “缺陷”,是中国航天人在 “稳妥” 和 “突破” 之间,选择了后者。没有任何武器是完美的,关键是看核心技术是否领先,是否能适应未来战场。比起纠结那 3 度的甲板角度,不如看到中国航母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跨越 ,这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真相。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