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具遗体,停在拉法过境点,也许连名字都没留下。人的一生从内战到停战,变成数据,不值一提。哈马斯说话了,说要对话,说要和平,说民族团结。可是谁在意对话里的细节?谁在乎妥协背后的旧账?
六月的加沙,空气混着烧焦味和沙尘。几个人蜷缩在废墟边,等着援助物资——如果拉法能开门,等来的也许不只是水和面粉,还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哈马斯在新闻里放出狠话,又叫温和话。他们要和所有派别坐一起,问问该如何收拾战后烂摊子。法塔赫在开罗,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在门口冷眼旁观。他们真准备好了吗?这种团结,听起来似乎很高尚,实际上却像被反复咀嚼的标语。
卡西姆的语气坚决,他要让世界看见哈马斯并非异类,他们可以谈判,可以点头,也可以顺应所谓的全国共识。但这共识,难道不是用死人的身影和断壁残垣铺出来的吗?说什么将民族利益高于派系,我嗤之以鼻。六万个尸体之后,谁还有资格站在道义高地呼吁团结?
哈马斯说国际保证有了。土耳其来了,埃及答应了,卡塔尔点头了,甚至美国也狐疑地允诺一嘴。停火协议已经签好第一阶段,大部分在押人员和部分遗体交割清楚。剩下任务,慢慢商量。可协议的意义,又是谁在相信?协议在平民心中就是一张废纸,是炮火暂停的暂时喘息,是明天就可能破裂的新殇。以色列继续动手,协议还没捂热,就已经有巴勒斯坦人的血染在边界线上。停火只是国际灯光下的表演,而非真正的安宁。
以色列停火了吗?拉法关口死死锁上,加沙像一口封得死死的棺材。国际社会呼吁开门,哈马斯喊破嗓子,援助物资堵在那一米宽的路口上。饥荒像鬼影一样在帐篷间游荡。哈马斯说,以色列把慈善当筹码,把命当谈判的筹码。这话我信,可难道哈马斯自己从未用同样的手法吗?人道主义只在记者镜头下闪烁,现实里,是强权划分的灰色地带。
协议里最讽刺的细节,是要组建一个没有哈马斯成员的新政府。试问,这场撕杀之后,谁还相信“无哈马斯的新政府”能让加沙恢复正常?这是美国总统的设想,是20条冷冰冰的具体步骤。有些条款光鲜亮丽,比如“重建计划”,“民众交换”。可谁去数数17万面创口和破碎家庭?谁来还原那些被炸得分崩离析的日常?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被哈马斯认定为“不可或缺”一方。可是,几十年事件轮回,权力机构永远是桌上的筹码,关乎不关乎,最终看谁夺回了枪杆子和话语权。卡西姆口口声声让大家放下派系利益。派系利益?这词听起来沉重,却售卖方式多种多样。有时候是援助粮票,有时候是武器走私,有时候则是某家媒体的一次绝望报道。
加沙卫生部的数据冷酷无情。6.8万双眼睛闭上,算作一组战后统计表。17万双眼睛还睁着,等下一个猝不及防的爆炸声。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没有好转,双方嘴里的“和平”永远是被剪碎再打补丁的残布。
埃及、土耳其、卡塔尔、美国。谁不是在各打算盘?谁不是边流泪边抓利益?国际调解轮番登场,巴勒斯坦人的命运依然断裂成碎片。又或者,这才是现实,战争里从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活下来的”和“活不下来的”。
战后的加沙没有新生,只有新旧协议缝合的幻象。民族团结如同空中楼阁,停火协议是沙纸上的诺言。拉法关口依旧关闭,一车车国际救援静静地停在栅栏外,像是无声的讽刺。人道主义?在这里永远不是动词,只能拿来做新闻标题。
世界在旁观,哈马斯在发号施令,以色列在抓筹码,巴勒斯坦民众在承受。他们的生活,似乎注定要在反复的冲突与谈判中无限循环。所有协议,所有对话,所有表态,最终都抵不过一声房屋倒塌的巨响和孩子的哭喊。
现实是刀割般的冷静。团结很难,和平太贵。看着加沙的废墟,不禁要问,这一切究竟谁在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