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通2025年第三财季财报上的营收数字同比增长10%时,硅谷的芯片巨头们正忙着另起炉灶。这个曾在移动芯片时代呼风唤雨的玩家,突然发现自己成了AI盛宴的局外人:英伟达50亿入股英特尔重构x86生态,苹果转头与昔日“弃子”英特尔谈合作,而高通的名字,从未出现在这些改变行业格局的名单里。转身向东,小米的“玄戒O1”芯片刚点亮系统,却仍签下骁龙8系列多年供货协议;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骁龙峰会上演示“丝滑动作”,成了高通端侧AI的新注脚。当硅谷关上一扇门,中国市场是高通的救命稻草,还是更复杂的生存考题?
一、硅谷变局:从“收购主角”到“局外看客”,高通错过了什么?
翻开高通2025年第三财季的成绩单,数字并不算难看:营收103.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26.66亿美元,同比增长25%。细分业务里,手机业务虽贡献63.28亿美元营收(同比增7.3%),但汽车和物联网业务增速更亮眼,分别达21.3%和23.7%。单看数据,这家公司似乎正稳健地从“手机芯片之王”向多元科技巨头转型。
但硅谷的现实远比财报冰冷。一年前,高通还是收购英特尔的“绯闻主角”——当时多家机构预测,若收购成行,将是科技史上规模空前的并购案。一年后,剧情彻底反转:软银、美国政府、英伟达三方联手,用50亿美元注资将英特尔从“ICU”拉回“手术室”。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声明毫不掩饰野心:“将AI加速计算堆栈与x86生态结合,实现两大平台融合。”这场合作后,英特尔股价盘前暴涨29%,收盘仍涨22%;紧接着,苹果又传出洽谈投资英特尔的消息,股价再涨6.41%。
这两场“硅谷大戏”里,高通全程缺席。要知道,x86生态曾是芯片行业的“半壁江山”,而AI基础设施(数据中心、GPU集群等)正成为2025年全球7万亿美元数据中心投资的核心。当英伟达忙着给OpenAI砸1000亿算力投资,当英特尔靠x86+AI重获新生,高通突然发现:自己被排除在硅谷芯片的“核心朋友圈”之外了。
这种“排挤”并非偶然。移动互联网时代,高通靠通信专利和骁龙芯片垄断市场,但AI时代的游戏规则变了——算力、生态融合、端云协同成了新赛道。英伟达有CUDA生态和GPU霸权,英特尔有x86底座和制造能力,而高通的优势仍停留在“手机芯片+通信连接”。当硅谷巨头们忙着重构AI基础设施,高通的“旧船票”显然登不上新船。
二、中国市场:既是“摇钱树”,也是“新考场”
被硅谷边缘化的高通,转身将目光投向了东边——这里有它46%的营收来源(2024年数据),更有两个关键盟友:小米和宇树科技。
小米的角色尤为特殊。12年前,小米靠高通骁龙芯片打响“性价比”招牌,卢伟冰曾在发布会上晒出PPT:“小米首发了多少代旗舰处理器,就和高通深度合作了多少年。”如今,小米自研的“玄戒O1”芯片已落地——3nm工艺、190亿晶体管、109mm²面积,性能直逼顶级芯片。按常理,自研芯片意味着“去高通化”,但小米却在此时与高通签下“骁龙8系列多年供货协议”,最新旗舰小米17Pro仍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
这种“双重选择”藏着深意:对小米而言,自研芯片是高端化的“民族牌”(参考华为Mate系列的成功),而持续采购高通是供应链安全的“双保险”;对高通而言,小米这棵“摇钱树”不能倒——手机业务仍是其63.28亿美元营收的基本盘,若失去小米,后果不堪设想。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当“玄戒O1”配合澎湃系统完成优化,当消费者开始为“自研芯片”买单,高通还能稳坐小米的“供应商头把交椅”吗?
比小米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宇树科技的站台。这家曾频繁出现在英伟达场子的AI机器人公司,突然现身2025骁龙峰会。创始人王兴兴直言:“机器人对算力和功耗的要求比手机更严苛,通信连接的创新是关键。”而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则回应:“新终端品类初期不用大改芯片,现有平台小改动就能适配。”
这对话背后,是高通的“端侧AI”野心。当英伟达霸占云端算力,高通想在“边缘端”(手机、机器人、汽车)撕开缺口——人形机器人需要实时环境感知、低功耗运算,这恰好匹配高通在通信(5G/6G)和低功耗芯片上的积累。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演示“理解复杂指令并做出丝滑动作”,正是高通端侧AI的活广告。但问题在于:英伟达、英特尔也在布局机器人芯片,高通仅凭“小改动适配”,能打赢这场新终端争夺战吗?
三、高通的“破局点”:在“旧优势”里找“新答案”
面对硅谷的围剿和中国市场的变数,高通并非毫无胜算。它的核心筹码,藏在两组数据和一个“技术锚点”里。
第一组数据是“增速”:汽车业务增长21.3%,物联网增长23.7%,远超手机业务的7.3%。这意味着高通已从“手机公司”转向“多元终端公司”——汽车芯片(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物联网设备(AR/VR、智能家居)正在成为新增长极。第二组数据是“中国依赖度”:46%的营收来自中国,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最活跃的AI应用场景(如人形机器人、智慧汽车),更有政策对“端侧AI”的支持(数据安全要求下,边缘计算需求激增)。
而那个“技术锚点”,正是“通信连接+端侧AI”的融合。孟樸在峰会上强调:“未来所有产品都要用AI重做一遍,而连接是AI落地的血管。”高通的5G/6G技术、异构计算架构(CPU+GPU+NPU),恰好能满足机器人、汽车等终端“低延迟、高可靠、低功耗”的需求。比如宇树机器人需要实时处理视觉信号、规划运动路径,高通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器)和通信芯片可以协同工作,这是英伟达纯GPU方案难以替代的优势。
但挑战依然存在: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速度远超预期。小米、OPPO、vivo都在自研芯片,华为的麒麟芯片已回归,若本土供应链成熟,“去高通化”可能从“选项”变成“必然”;硅谷巨头也不会给高通喘息机会——英伟达正将AI生态从云端延伸到边缘端,英特尔的x86+AI组合可能切入汽车、物联网市场。
高通的破局关键,或许在于“生态开放”。它需要像英伟达开放CUDA那样,将“通信连接+端侧AI”的能力打包成“开发者工具”——让小米、宇树这样的企业能快速调用芯片算力,定制AI模型。只有当中国企业的创新离不开高通的生态,它才能从“供应商”变成“合作伙伴”,真正在AI时代拿到一张“新船票”。
结语:当“通信王者”遇上“AI浪潮”
高通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旧王者”的转型突围。它曾靠通信专利和手机芯片称霸移动互联网,却在AI时代被硅谷边缘化;它押注中国市场,既是求生本能,也是战略选择——这里有最大的应用场景,也有最激烈的竞争。
未来的高通,或许不会再是“芯片巨头”,而是“连接+AI”的生态服务商:用通信技术打通终端,用端侧AI赋能场景,在汽车、机器人、物联网的细分赛道里找到差异化优势。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它既要稳住小米这样的“老朋友”,又要抓住宇树科技代表的“新机会”;既要应对中国企业的自研冲击,又要顶住硅谷巨头的生态围剿。
当高通的骁龙芯片从手机延伸到机器人关节、汽车座舱,当它的通信信号穿透工厂、家庭、城市的每个角落,或许我们会发现:这场“向东突围”不是无奈之举,而是科技行业“去中心化”的必然——没有永远的巨头,只有顺应时代的创新者。高通的下一站,不在硅谷的聚光灯下,而在那些需要“连接”与“智能”的千万个终端里。#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