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费老大劲爬上山顶,以为能看见最美的风景,结果全世界的目光,都落在了你脚边那块磕磕绊绊的石头上。
辛芷蕾这趟威尼斯之行,大抵就是这么个感觉。
奖是拿了,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的最佳女主角,这分量,够她在“85花”里横着走一阵子了。
可热搜第一挂着的词条,却跟荣耀没半毛钱关系,反倒透着一股子哭笑不得的尴尬——辛芷蕾 不懂英语。
这事儿得把镜头拉回去。
颁奖后的采访环节,外国记者叽里咕噜抛过来一个问题,估计是想探讨一下角色塑造的心路历程啥的。
辛芷蕾呢,没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就算鸭子听雷也得保持着东方神秘微笑,然后等翻译救场。
她直接眉头一拧,转头对着翻译来了句石破天惊的:“什么东西?”
就这四个字,比她手里那奖杯还亮。
我估摸着当时现场的空气都凝固了两秒。
这反应,太不“女明星”了。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她就把最原始的懵圈状态给展现在了全世界面前。
这一下子,可把网友给忙坏了,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评论区瞬间盖起了高楼,还自动分成了两大派。
一派是“真性情”拥护者,眼泪汪汪地表示“姐姐好飒,爱了爱了”。
在他们眼里,辛芷蕾这行为简直是给整个娱乐圈的“人设”文化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你想啊,在这个连放个屁都得计算好角度和风向的圈子里,突然冒出这么一个连装都懒得装一下的“铁憨憨”,可不就跟熊猫一样稀罕么?
比起那些硬凹学霸人设,结果连知网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博士们”,辛-真实-芷蕾简直可爱到犯规。
但另一头的“国际化”大军就没这么宽容了。
他们痛心疾首,觉得这脸都丢到国外去了。
“你现在代表的可是中国演员的形象!”
“连基本的英语交流都做不到,还怎么走向世界?”
听听这口气,不知道的还以为辛芷蕾不是去拿奖,是去参加四六级考试了。
他们恨铁不成钢,恨不得立马给辛芷蕾报个新东方速成班,最好能三天之内说出一口流利的伦敦腔。
你看,这事儿多有意思。
一句话,就撬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但这背后,其实藏着我们一种挺拧巴的集体心态。
我们一边渴望真实,唾弃一切虚假的包装;一边又有着强烈的“面子情结”,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总希望自家的明星能文能武、十项全能,最好还能当场背一段莎士比亚。
说白了,我们想要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满足我们所有想象的完美符号。
可辛芷蕾偏偏就不是个符号。
你去看她的戏就知道了,这姐们儿的表演路数,从来就不是靠精准计算,而是靠一股子野生的、不管不顾的生猛劲儿。
无论是《绣春刀》里清冷的丁白缨,还是《繁花》里摇曳生姿的李李,她身上总有种“老娘不好惹”的气场。
这种气场,源于她对角色毫无保留的投入,也源于她性格里那份不加掩饰的锋芒。
所以,让她在听不懂的时候去“演”一个从容得体的国际巨星,那才是真的为难她了。
她的那句“什么东西”,和她在戏里那些不管不顾的眼神,其实是同一种东西——一种不愿被规训的本能。
说到底,一个演员的本分是什么?
是奉献出能打动人心的表演。
辛芷蕾靠着演技站上了威尼斯的舞台,这本身就是最硬气的“国际交流”。
语言只是个工具,有翻译在,沟通的渠道就没断。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顶级厨子不会开挖掘机,就去质疑他的厨艺。
与其纠结她懂不懂英语,不如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对这件事如此敏感。
或许,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被世界认可”这件事,还不够自信。
我们总觉得,需要靠着流利的语言、得体的举止这些外在的壳,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但真正的尊重,从来不是靠这些换来的。
是靠你口袋里的真东西。
当你的作品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直抵人心的时候,谁还会在意你采访的时候说了句“什么东西”?
搞不好,这还会成为一个津津乐道的梗,一个真实又可爱的标签。
所以啊,这事儿的热搜,真正该讨论的不是辛芷蕾,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是想要一个滴水不漏的完美偶像,还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懵圈,但业务能力足够硬核的演员?
这选择题,比学英语难多了。
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