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北的太华路立交桥最近又成了司机们的吐槽焦点。这座三层老桥每天上演着"人车混战"的戏码,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电动车和汽车抢道的场景看得人心惊肉跳。去年火车站改造时桥北段虽然拓宽了,但南段还是老样子,现在看来的确需要动个大手术。
先说说这座桥的构造。地面层是东西向的直行道,算是三层里最畅通的。中间层简直像个大杂烩,机动车要掉头、电动车要横穿、行人要过马路,全挤在同一个平面上。最夸张的是上个月,一辆快递三轮车为了抢时间,差点把正在转弯的公交车给别停了,后面顿时堵了三十多辆车。最上层虽然是机动车专用道,但下桥匝道设计得很别扭,经常出现桥上排长龙的情况。
附近开超市的王阿姨说:"每天下午四点开始,桥二层就乱得像菜市场。接送孩子的电动车、下班的小轿车、送货的面包车全挤作一团,有次两辆车为了抢道直接顶牛,堵了整整四十分钟。"这种情况在北二环的太华路立交就很少见,那座桥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得清清楚楚,车流虽然大但很少堵死。
要改造这座老桥,得从几个关键地方下手。首先要把二层这个"混战区"彻底改造,可以参考成都人民南路的做法,用绿化带把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隔开。其次要重新设计上下桥的匝道,现在从三层下到含元路得绕三个急弯,很多新手司机都不敢走。红绿灯也得重新配时,特别是早晚高峰应该启用智能调控系统。
在附近送外卖的小李说:"最头疼的是桥南侧没有人行天桥,送餐经常要绕一大圈。要是能像小寨天桥那样加装带电梯的过街设施,我们至少能省下十分钟。"桥下的空间也可以利用起来,参考广州高架桥底的做法,划出专门的停车区和绿化带。
改造期间肯定会影响通行,但可以学习上海的经验分段施工。先改造西半幅,东半幅保持通行;等西边完工后再调换过来。关键节点可以像杭州那样采用预制构件,把施工时间压缩到最短。
这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西安的"门面"。外地游客从火车站出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桥上的拥堵程度直接影响着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现在西安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00万辆,是二十年前的八倍,老桥确实该升级了。
住在铁路小区的赵大爷说得实在:"我们老年人不图别的,就想过马路时不用跟汽车抢道。要是改造后能像曲江新区那样人车分流,就算施工时绕点路也值得。"这话代表了很多市民的心声,毕竟谁不想每天平平安安出门,顺顺利利回家呢?
说到底,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吗?眼看着西安的立交桥越建越多,可像太华路立交这样的老桥反而成了交通瓶颈。与其年年小修小补,不如一次性彻底改造,让这座服务了二十多年的老桥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