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背后的三大决策失误蚂蚁上市被阻、张勇接班、错失“淘宝之父”

马云曾经是中国商业的“教父级”人物,他创建的阿里巴巴,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将电商打造成了许多人生活的必需品。然而,“高处不胜寒”,过度自信往往容易让人忽视脚下的深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犯的三大错误,它们不仅让阿里巴巴遭遇困境,也让他的个人形象大打折扣。

先说第一个错误——外滩演讲。要不说智慧企业家和普通商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嘴。2020年,马云在外滩金融论坛上抛出了一个“震天雷”,大谈传统金融的监管问题,呼吁自由化创新。听起来是蛮有道理的一番话,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在公开怼监管!高潮来了,这场演讲没过多久,蚂蚁金服上市计划被紧急叫停,监管部门一连三次约谈阿里高管,随后一系列整改措施陆续落地,“阿里垄断”问题彻底曝光,180亿天价罚款一出,形象一下子塌了。蚂蚁更是退化成了一家金融控股公司,杠杆率也被严格限制,连带阿里的市值损失高达数百亿。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风头太劲容易折。”一个不慎,马云从光环加持的商业领袖变成了被大众质疑的争议人物。

接下来就是错用张勇。不得不说,把一个“精算师”从CFO扶正到CEO,看起来很理性,但结果却是,这位以数据和财务为核心的“会计领导者”并没有让阿里在战略高度上实现突破。马云交棒时,阿里市值还在6000亿美金上下,但到了张勇掌舵的几年间,阿里直接被拼多多“斩于马下”,市值缩水到如今的3000亿美金不到。这还不说市场信任感下滑,阿里的生意开始显得有些“没灵性”。虽说张勇在双11期间搞出了5400亿销售里程碑,也推动了菜鸟物流的发展,可问题是,光有运营成绩单是不够的,人家拼多多靠深入人心的低价模式反杀成功,让阿里开始失去消费者耐心。一个个人才的选择,直接动摇了公司的根基。不由得让人感慨,有些岗位的领袖必须是“会用脑的人”,否则损失的不仅是钱,还有信心。

最后一个让人无法绕过的错误——“淘宝之父”孙彤宇的裁撤。说起孙彤宇,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这位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之一,实际上是淘宝和支付宝的奠基者。2007年,马云却觉得他的理念已经“过时”,将他调去国外学习。这样的安排怎么看都像是冷处理,而离开阿里的孙彤宇却在后来投资了拼多多。拼多多这几年异军突起,成为阿里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争夺战几乎从肉搏升级到了巷战。你说这是不是让马云懊悔?要是当年没有一脚把人踢走,也许今天拼多多的强势发展压根就不会实现。不过,这也说明了一点,一个团队最核心的人才是企业资产里无法轻易衡量的部分。马云这一次“未看清格局”的决策,造就了今天阿里的心腹之患。

综合来看,这三个错误就像是给马云传奇性人生“注水”的插曲。他曾带领阿里走向巅峰,但也因为在某些时刻太过自信,没有顾及规避风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马云并不是盲目,而是被过度的自佛性驱使,自认为能完全掌控棋局。可是商场如战场,哪有时刻稳赢的道理?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马云是不是也曾后悔过?或者说,如果他当年多一分审慎、多一分谦逊,现在的局面是否会有所不同呢?人为财忙,又因自信失良,这世上还有多少人会在自己的“巅峰时刻”忽视脚下的险滩呢?我们都知道,“教训”两个字最昂贵,可它的价值也往往不能提前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