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野:我们应当更加善待自己的人

本来没打算写的,想着十一假期把最近的一些想法整理整理,结果就扯到了这个话题上。

这两天后台留言炸了,都是在问我关于K签证的事儿,气得我火都快炸了。

不过今天我想聊的内容和这个K签证没太大关系,就顺便借这个话题说说。

其实我也不太把K签证的事放在心上,我想表达的,是一种整体的思维转变,是从根本上的逻辑出发,而不是表面上的表现。

对于K签证这事,我觉得大家想得过头了。

咱们中国要说成为移民国家,还差得远呢。现在的签证和绿卡获取程序特别严格,简直比大熊猫还难见。

出台这些政策,并不是想着大规模引进国外的人才,数量和品质都在掌控之中,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咱们会特别慎重对待。

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咱们千万别觉得中国现在就是香饽饽,全球的高科技人才都在外头等着摇号,想着来到中国生活。

大概是被国内一些装洋鬼子的假货骗到的。

据我所知,全球范围内,由于一些强权国家长期操纵舆论,许多民众对中国基本一无所知,甚至还会相信一些挺荒谬的谣言。

这样的局面,即使你出再高的价钱,大伙儿大概率也不太愿意过来。

这,才是真正的情况。

搬到一个国家,待遇和工作的事儿是一回事儿,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可就不一样了,特别关键。

我就想知道,大家觉得那些海外的人才,要到中国来,是不是也像“非升即走”那样,压力大得咬紧牙关,拼得你死我活的?

他们中大部分人偶尔玩玩旅游,真正留在这儿长期生活的,少到几乎没有。

因此,我们现在有点自我感觉良好地觉得,K签证一一放开,人才就哗哗地流进来,实际上那只是个美好的梦想罢了。

实际上,这些年在中国长期待着的外国人数量反而还在减少。

其实,这段时间我们这边单方面零签的情况多了起来,旅游的人也就跟着多了不少。

2025年上半年,外国人来往的人次达到3805.3万,和去年比增长了30.2%;其中免签入境的有1364万,占比71.2%,和去年相比激增了53.9%。

从旅游到工作的距离,还挺远的呢。

整理完主要的方向之后,我再聊聊由此带来的一些实际问题。

目前来看,我们在人才的评价和运用方面,和那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还算不上精细,还是比较粗线条的。

实话说,高端人才的储备并不算丰富。

虽然咱们的待遇挺优越的,可这些年,那些真正顶尖的高端人才像来华的,还是少得可怜。

当中,华侨华人科技工作者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就是说,纯粹的外国人,除非实在走投无路了,否则基本不会来中国。

我觉得吧,咱们还是死了这条心吧,指望能真正把最顶尖的专家吸引到中国来,这事儿基本不太可能。

再说了,咱们的科研环境跟国外比起来,确实还差点意思。

我跟这些科技人员打交道挺多的,他们普遍反映的一个事儿就是,要回国的话,得下很大的决心。

一方面,生活环境变了,北京上海的房价,比起美国那些城市,简直是天差地别,要是家里孩子要上学,要是没有安排妥当,学区房可得一块儿搞定。

大人们拼尽全力,孩子们也跟着较劲,为什么海淀区的六所名校那么拼命呢?主要原因之一是,许多归国科学家的孩子都在里面上学,大家都想让孩子争取更好的未来。

这和国外的那种教育模式可说是完全不一样。

他们的收入水平,真还不足以在这样的城市过得舒舒服服。

第二点是相对宽松的科研氛围。虽然眼下美国在搞科研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好像快要把研究人员逼疯了,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一直挺有耐心地培养科研人才。

他们拿着比较丰厚的薪酬,长期专注于基础研究,不会赶着一定要马上取得成果。

也就是说,我们最近才反复提出的“耐心资本”或者“耐心科研”。

国内这边,真是太急了,等个东西都挺难的。

第三点是科研体系各有差异。

我就不废话了。

搞项目这事儿,评个称号可是费了不少脑筋。

虽然这两年稍微好点了,可还是得拼得头破血流。

第三,外来和尚念经的事儿,似乎挺顺手的。

曾经那阵子挺疯狂的,外来的专家拿着高额薪水,可实际上,我们得好好评估一下,到底有多少是真正为国家带来那些重大突破性的贡献呢?

不多。

名不符实。

不少人利用其中的漏洞,伤害了许多踏实研究学术的年轻人。

许多学校只看重国外的核心期刊,对国内的学术论文不太重视。

只要你发了多少篇论文,国外那些所谓的核心期刊,有人熟悉渠道的,想发就能发,花点钱就行。

他们发表完论文后,连个中文翻译都没有,发出去就算了,还用来评职称。

可说到底,又有多少是真正有价值、有分量的呢?

咱们自己,怎么就搞不出来像那样的国际顶级期刊呢?

全都拿去别人那发,思想体系全都是别人的,难道不觉得一直被人牵着鼻子走吗?

第四,重视理科而轻视文科的情况已经变得很不平衡了。

我明白国家朝着打造科技强国的目标努力。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文科不强并不是因为学科本身有啥毛病,而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筛选机制的问题造成的。

大家瞧瞧高志凯教授,他最近把不少重点都放在关键点上,好像总能切中要害。

德国外长那边可是一直在说话,直接就说:“你这个战败国还能讲什么?”难不成还有错?

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想想,盟友们震惊的真实反应到底是啥样的?

时过境迁嘛,像欧洲的德国、意大利这些以前的法西斯国家,我们没必要总是摆出善意,关系该怎么怼就得怼,合作也得看情况。

你把胆子挫了,人家就越不把你放在心上。

文科还是挺有用的啦,你要走向世界,仅靠科技可不行。科技很关键,不过,搞舆论战、定方向,还是得靠文科呀。

有些文科教授跟我说,现在一些重点高校里,部分理工科引进的人才工资都没有上限,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都有。

我想跟我们相关BM说两句话:

最牛的人才,肯定不是单靠金钱招来的,而是靠高层次的思想引导才有可能到来的。

钱学森不差你那点儿钱。

要靠理想、信念,还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高尚的道德引领,再加上一个优越的科研环境,才能真正吸引到人才。

而这,就得靠文科的呐喊,需要一群真正的爱国骨干支撑。

得让咱们自己坚信那份信念,站在历史的正确阵营里,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

最牛的专家学者,咱们国家也是完全可以培养出来的。

只要把当前的教育体系稍微调整得更完善点,再给年轻的学者们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对咱们自己的人也会好得多。

咱们中国人,脑袋可是挺灵的。

两弹元勋敏公一辈子都没去过国外,这跟谁比,差多了?

我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几十年来,清华北大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很多都去了美国,甚至留在那里,而咱们中国的许多高官富贵人家孩子也都润到美国去了?可咱们中国的发展和建设还能搞得这么好,是不是有点儿不太符合常理?

因为,那帮顶尖的精英确实非常聪明,他们能在国外靠着自己的才华赚到不少财富,但始终只是二等公民,总是在别人的体系和规矩下打转。

留在国内的,或许不一定是最机灵的,但给他们的,确实是一块空白的土地,需要他们自己搭建起一座城堡,一座城市,他们成了规则的制定者,要不断地试探和调整,这个过程也会激发他们的理想和全局观。

中国,永远得靠这帮人撑着。

咱们别老想着搞个什么大明星,一下子就把历史给改写了。

不太可能啦,因为美国已经严阵以待了。

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反正我也要给你搞砸。

我们还能寄希望于的,可能还是海外的中国人,毕竟在这个AI时代,他们占的比例还挺大的。

你可以去看看deepseek团队,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

只要咱们对自己的人更关心一些,就算把中国搞得更牛逼也是指日可待。

有时候一想到这些事,真是气得不行。

你这惠那惠,折腾了这么多年,究竟收获了啥啊?

就像感情里那种死缠烂打的,能有几次好归宿啊?

这个道理挺明摆着的。

食品安全要确保,把教育搞扎实,不要那么拼命,也别搞那么多预制菜,我们其实用不到所有的好东西,都给别人就行。

大陆的民众过得可真是幸福极了,那种创造力,拦都拦不住,根本不需要你费太多劲,只要让他们真真实实地出现在镜头前,让全世界看到他们,就已经很有吸引力了。

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所在。

靠别人都可能跑,靠靠山也许会崩,只有靠自己才是最稳妥。

革命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搞明白,谁是咱们的伙伴,谁又是咱们的对头。

我不太清楚有人是不是咱们的敌人,但我晓得,印度绝对不是咱们的好伙伴。

加拿大基本上都被印度人占了,去了温哥华、多伦多就能遇见不少。

制定我们的ZC方案得全面考虑、系统评估一番,不能马马虎虎。

咱们到底需要哪些人?又靠什么吸引别人加入呢?

只需保持基本的贸易联系就行了,没必要搞得太亲密。

之前就提过了,像盾构机、先进的生产线这些,不用非得让印度来学,反正让他们自个儿摸索去就行了。

这个国家,平时可别指望它帮啥忙,只有在紧要关头偶尔帮一点,这靠不住的。

印度人,出门旅游其实也不用特意让他们来,反正让他们自得其乐地活在自大中,也挺好的。

让东南亚的年轻人多一些到中国来,效果比让印度人来好多了。

由于越南、菲律宾这些国家的老一辈对中国的印象早已定型,反倒是他们的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中国目前的情况。

不用一定非得请那些上层精英的子女,意义也不大,反而是这帮人,才是真正我们做工作时的核心目标群体。

这些事,改天再聊吧。

总的来说,还是得对自己的人关爱点,在教育的基本原则上做点调整,尽量别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高校的科研环境也得改善,不能再这么拼了,也不用老是那么功利,硕博们满地跑,真是浪费人才。

其实也不需要花多少钱,关键还是取决于人心,只要大家都愿意,全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特意提醒一句,可以多多关注一下高校里的年轻人们,真的压力挺大的,我经常觉得挺心疼的,心里在想,他们真有人在乎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