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总,如果您不立即决定,华为明天就要宣布破产了!"
电话里传来任正非近乎绝望的声音,1993年深圳的那个雨夜,华为正站在生死边缘。
此时的孙亚芳刚刚从河南的无线电厂辞职,手里握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而她即将做出的选择,将彻底改变中国通信行业的命运。
但她绝对想不到,这仅仅是一场惊心动魄商战的开始。
01
1992年初春的北京,柳絮满天飞舞。
孙亚芳站在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口,手里拿着一封来自河南新乡无线电厂的调动通知。
通知书上的红色印章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她刚刚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在邮电部下属的一家研究所担任高级工程师。
这是典型的铁饭碗,稳定的收入,优厚的福利,还有北京户口。
所有人都说她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孙亚芳的心里却有些不安。
她总觉得这样的生活太过平静,缺少了什么让人激动的东西。
就在这时,她接到了大学同学李萍的电话。
"亚芳,今天晚上有个聚会,来几个做生意的朋友,你要不要来见识一下?"
李萍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神秘。
"什么朋友?"孙亚芳问道。
"有个叫任正非的,听说在深圳搞了个公司,专门做通信设备的。"
"人很有意思,说话很有激情。"
孙亚芳想了想,反正晚上也没有什么安排。
"好吧,我去看看。"
晚上七点,北京西城区的一家茶楼里。
孙亚芳推开包间的门,看到里面坐着五六个人。
其中一个中年男人正在激动地讲着什么,手里拿着一支笔在纸上画着图形。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一直用外国人的交换机?"
"为什么我们不能造出更好的设备?"
男人的声音很有磁性,但带着一种压抑的愤怒。
"任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旁边一个戴眼镜的人摇摇头。
"外国公司在这个领域已经垄断了几十年,技术积累深厚。"
"我们凭什么跟人家竞争?"
任正非放下笔,看着那个人。
"凭什么?就凭我们中国人不比任何人笨!"
"就凭我们有十三亿人的市场!"
"就凭我们不甘心永远做别人的打工仔!"
孙亚芳在门口听着这些话,心里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她轻轻走进包间,在任正非对面坐下。
"你就是任正非?"她直接开口问道。
任正非抬起头,看到一个穿着淡蓝色羊毛衫的女人。
羊毛衫的质地很好,但款式有些保守,典型的国营单位职工打扮。
"是的,请问您是?"
"孙亚芳,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现在在北京一家研究所工作。"
她的自我介绍很简洁,但语气中透着一种自信。
"听说你在深圳做通信设备?"
任正非点点头。
"是的,我们公司叫华为。"
"不过现在还很小,就二十几个人。"
"主要是代理一些港湾公司的产品。"
孙亚芳的眼神变得认真起来。
"只是代理?没有自己的技术?"
任正非的脸上闪过一丝尴尬。
"我们正在研发自己的产品,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
"但是资金和技术人才都很缺乏。"
茶楼里的空气突然安静下来。
只有远处传来的京剧锣鼓声,断断续续地飘进包间。
孙亚芳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茶水有些苦涩,但回甘很甜。
"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她放下茶杯问道。
任正非摇摇头。
"因为我在等一个机会。"
孙亚芳的声音变得轻柔。
"一个能够改变中国通信行业命运的机会。"
"一个能够让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的机会。"
她看着任正非的眼睛。
"我觉得这个机会可能就在你身上。"
任正非愣住了。
他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这样一个女人。
有知识,有见识,更重要的是有勇气。
"但是华为现在的情况很困难。"他实话实说。
"资金紧张,技术落后,市场竞争激烈。"
"我不能保证公司能够成功。"
孙亚芳笑了笑。
"如果一切都很顺利,还需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
"正因为困难,所以才有价值。"
她站起身,伸出右手。
"任总,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加入华为。"
包间里的其他人都惊呆了。
这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女人,竟然要放弃北京的铁饭碗,去深圳的一家小公司冒险。
任正非看着她伸出的手,心情复杂。
激动、感动、担心,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你真的想清楚了吗?"他最后问道。
"华为可能给不了你现在这样的待遇。"
孙亚芳的手仍然伸着。
"有些事情不是为了待遇才去做的。"
"有些梦想值得用一生去追求。"
任正非终于伸出手,紧紧握住了她的手。
"欢迎加入华为!"
那一刻,两个人都没有想到,这次握手将开启中国通信行业最传奇的一段历史。
02
1993年3月15日,孙亚芳正式入职华为。
这一天深圳春雨绵绵,她提着一个简单的行李箱走下火车。
火车站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南下打工的人群。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对未来的期待和不安。
孙亚芳也是其中之一。
但她的不安很快就被现实击碎了。
华为的办公地点是在深圳科技园的一栋老旧写字楼里。
楼道里的灯光昏暗,墙皮有些脱落。
电梯经常故障,她只能爬楼梯到十二楼。
推开华为公司的门,她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偌大的办公室里只坐着十几个人,大部分座位都是空的。
每个人的桌子上都堆着厚厚的资料,但脸色都很沉重。
"孙总,您来了。"
一个年轻人站起来迎接她。
"我是张明,人事部经理。"
"任总在会议室等您。"
孙亚芳跟着张明往里走,注意到很多工位上都贴着"招聘"的字条。
"公司现在有多少人?"她问道。
张明的脸色有些尴尬。
"算上您,一共23个人。"
"上个月走了15个,这个月又走了8个。"
孙亚芳心里一沉。
她知道华为有困难,但没想到困难到这种程度。
会议室里,任正非正在和几个人激烈讨论着什么。
桌子上摆着一摞厚厚的财务报表,数字触目惊心。
"任总,银行那边的态度很明确。"
财务总监的声音有些颤抖。
"他们说华为的信用等级太低,不可能再放贷。"
"而且还要求我们提前还清之前的借款。"
任正非的脸色铁青。
"提前还款?我们哪有钱提前还款?"
"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华为立刻就要倒闭。"
孙亚芳推门进来,所有人都看向她。
会议室里的气氛异常沉重,就像是在举行什么葬礼。
"情况有这么糟糕吗?"她坐下问道。
任正非苦笑一声。
"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
他把财务报表推到孙亚芳面前。
"你看看这些数字。"
孙亚芳仔细翻看着报表。
负债350万,现金只有不到20万。
员工工资已经拖欠了两个月。
供应商的货款拖欠了四个月。
最要命的是,银行要求在本月底前还清180万的贷款。
"如果还不上这笔钱会怎么样?"她问道。
"银行会冻结我们的所有账户。"
财务总监回答。
"到时候公司就彻底完了。"
孙亚芳放下报表,陷入了沉思。
会议室里安静得可怕,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每一声都像是在为华为倒计时。
"还有多少天?"她突然问道。
任正非看了看日历。
"十五天。"
孙亚芳站起身,走到窗边。
外面的深圳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是建设工地的塔吊。
这座城市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挑战。
"十五天时间,要筹到180万。"
她自言自语地说道。
"确实很困难,但不是没有可能。"
任正非看着她,眼神里有一丝希望。
"你有什么想法?"
孙亚芳转过身,面对着所有人。
"我需要了解一下华为的核心技术实力。"
"我们到底有什么东西是别人没有的?"
技术总监清了清嗓子。
"我们正在开发一款数字交换机。"
"从技术指标上看,不比进口产品差。"
"但是还没有通过最终测试。"
孙亚芳眼前一亮。
"多长时间能够完成测试?"
"如果一切顺利,一个月。"
"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测试设备和技术人员。"
"这些都需要资金。"
孙亚芳点点头。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熬过这一个月,华为就有希望了?"
任正非点头。
"是的,只要产品能够成功,我们就能拿到订单。"
"到时候资金问题就能解决。"
孙亚芳深吸一口气。
"好,那我们就赌这一个月。"
她拿起桌上的电话。
"我要给北京打几个电话。"
接下来的三天,孙亚芳几乎没有离开过办公室。
她不停地打电话,联系各种关系。
同学、朋友、前同事,能想到的人都联系了一遍。
但结果让人失望。
愿意借钱的人很少,而且数额都不大。
三天下来,只筹到了不到30万。
距离180万还差得很远。
就在这时,她想到了一个人。
自己在河南无线电厂的老厂长王建国。
王建国是个很有魄力的人,而且对孙亚芳一直很器重。
当初孙亚芳要调到北京时,他还极力挽留。
"亚芳啊,你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
电话里传来王建国爽朗的笑声。
"听说你去深圳了,怎么样,还适应吗?"
孙亚芳的声音有些哽咽。
"王厂长,我遇到困难了。"
"什么困难?你说。"
王建国的语气立刻变得严肃。
"我现在在一家叫华为的公司工作。"
"公司遇到了资金问题,需要180万。"
"如果筹不到这笔钱,公司就要倒闭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180万不是小数目啊。"
王建国的声音有些为难。
"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
"通信设备,主要是数字交换机。"
孙亚芳详细介绍了华为的情况。
"我们的技术不比外国产品差,只是缺少资金支持。"
"如果能够成功,将来的前景非常广阔。"
王建国又沉默了一会儿。
"亚芳,我相信你的判断。"
"但是180万对我们厂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
"这样吧,我个人可以借给你50万。"
"剩下的你再想想其他办法。"
孙亚芳激动得差点流下眼泪。
"王厂长,谢谢您!"
"不用谢,我们是老朋友了。"
"不过你要答应我,如果华为真的成功了,别忘了我们河南的老朋友。"
放下电话,孙亚芳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50万虽然不够,但至少让她看到了希望。
她继续拨打电话,联系其他可能的资金来源。
北京的几个同学表示可以凑一些钱。
大学时的导师也愿意帮忙介绍一些投资人。
一周后,孙亚芳终于筹到了150万。
虽然还差30万,但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在这时,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03
"我要把我在北京的房子卖掉。"
孙亚芳在管理层会议上宣布了这个决定。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套房子是孙亚芳的全部家当,也是她在北京的根。
"亚芳,你不能这样做。"
任正非第一个站起来反对。
"这个风险太大了,如果华为失败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孙亚芳摇摇头。
"现在不是考虑个人得失的时候。"
"华为如果倒了,我们所有人的努力都白费了。"
"我不能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
技术总监也站起来。
"孙总,我们不能让您承担这样的风险。"
"这不公平。"
孙亚芳看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什么是公平?"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华为的梦想而努力。"
"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贡献力量。"
她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
"让我们算一笔账。"
她在白板上写下一系列数字。
"如果华为的数字交换机成功上市,保守估计第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5000万。"
"净利润至少1000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制造世界一流的通信设备。"
任正非看着白板上的数字,心情复杂。
他知道孙亚芳说得对,但他不能眼看着这个女人为了华为付出所有。
"亚芳,如果你真的决定这样做,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这套房子我们华为买下来,按照市场价格。"
"等公司有钱了,再把房子还给你。"
孙亚芳想了想,点点头。
"可以,但是现在我们需要先把房子变现。"
接下来的几天,孙亚芳往返于深圳和北京之间。
她找到了房产中介,开始办理房屋买卖手续。
那套房子位于北京二环内,两室一厅,面积不大但位置很好。
这是她工作三年攒钱买下的,承载着她对北京生活的所有回忆。
"小姐,您确定要卖掉这套房子吗?"
房产中介有些不解。
"现在北京的房价正在上涨,您再等等可能能卖个更好的价格。"
孙亚芳摇摇头。
"我急需用钱,价格合适就可以。"
中介翻看着她的房产证。
"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这套房子能卖35万左右。"
"如果您同意,我立刻帮您联系买家。"
35万,正好补上了资金缺口。
孙亚芳毫不犹豫地签了委托书。
一周后,房子顺利成交。
当孙亚芳拿到35万现金的时候,手都在微微颤抖。
这是她人生中做过的最冒险的决定。
成功了,她将成为华为的功臣。
失败了,她将一无所有。
回到深圳,孙亚芳第一时间把钱存进了华为的账户。
看着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任正非的眼眶湿润了。
"亚芳,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不用谢我,我们是在为同一个梦想而奋斗。"
孙亚芳的声音很平静,但眼神中透着坚定。
有了这180万,华为暂时度过了危机。
员工的工资发了,供应商的货款也结清了。
最重要的是,银行的贷款按时偿还了。
华为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但孙亚芳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华为的数字交换机必须成功,否则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接下来的三个月,整个华为都在为产品上市而疯狂工作。
工程师们经常通宵达旦地调试设备。
销售人员满世界地跑客户。
孙亚芳则负责统筹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她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以上,经常忘记吃饭。
办公桌上总是堆着各种报告和文件。
有技术测试报告,有市场调研报告,有财务分析报告。
每一份报告她都要仔细阅读,确保不出任何纰漏。
1993年12月15日,华为的第一台数字交换机终于通过了所有测试。
这一天,整个公司都沉浸在兴奋的气氛中。
"我们成功了!"
技术总监激动地宣布。
"所有的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有些参数甚至超过了进口产品。"
孙亚芳看着测试报告上的数据,心里五味杂陈。
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但她知道,产品成功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考验是市场能否接受这款产品。
"现在我们需要找到第一个客户。"
她在会议上说道。
"只要有了第一个成功案例,后面就容易多了。"
任正非点点头。
"我已经联系了几个电信局的朋友。"
"他们愿意考虑试用我们的产品。"
"但是他们也有顾虑,担心国产设备的可靠性。"
孙亚芳想了想。
"这样吧,我们可以提供免费试用。"
"如果设备出现任何问题,我们负责全部损失。"
"这样他们应该没有顾虑了。"
销售总监有些担心。
"这样做风险很大。"
"如果设备真的出问题,我们承担不起损失。"
孙亚芳看着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勇气,而不是保守。"
1994年1月,华为的第一台数字交换机在浙江一个小县城的电信局安装运行。
孙亚芳亲自带队前往现场督导安装。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雪花纷飞。
电信局的机房里很冷,没有暖气。
工程师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调试设备。
孙亚芳也和他们一起,在机房里待了整整三天。
手脚都冻得麻木了,但她一直坚持在现场。
"孙总,您回宾馆休息吧。"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劝她。
"这里有我们就行了。"
孙亚芳摇摇头。
"这是华为的第一个客户,我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经过三天三夜的调试,设备终于正常运行了。
电信局的局长亲自来验收。
"通话质量确实不错,不比进口设备差。"
他满意地点点头。
"而且价格便宜了不少。"
"如果运行稳定,我们会考虑大批量采购。"
孙亚芳听到这话,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华为的第一步走成功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这套设备运行得非常稳定。
没有出现任何故障,通话质量也得到了用户的好评。
消息很快传开,其他地区的电信局也开始关注华为的产品。
订单开始陆续飞来。
华为的资金状况迅速好转。
1994年底,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8000万。
比孙亚芳当初预测的还要好。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华为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危机悄然降临。
04
1995年春天,正当华为准备大举进军海外市场的时候,一纸诉状从大洋彼岸飞来。
美国思科公司正式起诉华为,指控华为的数字交换机侵犯了思科的17项核心专利。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刚刚看到希望的华为再次陷入绝境。
"这怎么可能?"
技术总监拿着诉状,满脸不敢置信。
"我们的技术完全是自主研发的,怎么可能侵犯他们的专利?"
孙亚芳仔细阅读着诉状上的每一个字。
法律条文密密麻麻,专业术语让人头昏脑胀。
但她看得出来,思科的这次起诉是有预谋的。
"他们列举的这些专利,有很多都是基础性的技术标准。"
她放下文件说道。
"任何做数字交换机的公司都可能涉及这些技术。"
"这明显是恶意诉讼。"
任正非的脸色铁青。
"恶意也好,善意也好,现在我们必须应诉。"
"否则就等于承认侵权。"
"到时候不仅要赔偿巨额损失,还会被禁止在海外销售产品。"
华为的法务部经理也是愁眉苦脸。
"这种国际专利诉讼非常复杂,需要雇佣顶级的律师事务所。"
"费用可能高达几百万美元。"
"而且诉讼周期很长,至少要一到两年。"
孙亚芳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
外面是深圳温暖的春日阳光,但她的心情却异常沉重。
华为刚刚摆脱资金危机,又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如果败诉,华为不仅要赔偿天文数字的损失,还可能彻底失去国际市场。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她突然停下脚步。
"必须主动出击。"
"什么意思?"任正非问道。
"既然思科要跟我们打专利战,我们就要让他们知道,华为不是好欺负的。"
孙亚芳拿起电话。
"我要去一趟美国。"
接下来的一周,孙亚芳马不停蹄地准备着。
她联系了几家美国的顶级律师事务所,详细了解了思科的专利布局。
同时,她还研究了思科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策略。
她发现,思科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但也有自己的弱点。
那就是他们过于依赖专利壁垒来维护垄断地位。
而且,思科在某些技术领域也存在空白。
更重要的是,思科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3Com公司。
3Com是另一家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在路由器和交换机领域与思科竞争激烈。
两家公司之间的专利战已经打了好几年。
孙亚芳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华为的机会。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如果华为能够与3Com结盟,就有可能在专利战中获得主动权。
1995年4月,孙亚芳飞赴美国硅谷。
这是她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
洛杉矶机场里人头攒动,各种肤色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汉堡的味道。
她拖着行李箱,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出口。
心情既紧张又兴奋。
这次美国之行,将决定华为的命运。
第二天,孙亚芳出现在3Com公司的总部大楼里。
这是一栋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建筑,在加州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大厅里的装修很有科技感,墙上挂着各种网络设备的照片。
"孙女士,欢迎来到3Com。"
接待她的是3Com的亚太区总裁约翰·史密斯。
一个五十多岁的美国人,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很好。
"听说您代表华为公司而来,我们对此很感兴趣。"
孙亚芳跟着他走进会议室。
会议室很大,能容纳三十多人。
但今天只有他们两个人。
"史密斯先生,我想您应该知道华为现在面临的困难。"
孙亚芳开门见山。
"思科正在起诉我们侵犯专利。"
史密斯点点头。
"是的,我们听说了这件事。"
"思科经常这样做,用专利诉讼来打击竞争对手。"
"我们3Com也是受害者之一。"
孙亚芳眼前一亮。
"那您觉得我们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史密斯喝了一口咖啡,仔细考虑着。
"华为的技术实力如何?"
"我们需要看到具体的产品和技术参数。"
孙亚芳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厚厚的技术资料。
"这是华为最新产品的详细技术规格。"
"您可以找专家进行评估。"
史密斯接过资料,翻看着里面的数据。
页面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图表让他频频点头。
"确实很不错,有些指标甚至超过了思科的同类产品。"
"看来华为确实有实力。"
孙亚芳趁热打铁。
"如果我们两家公司合作,可以在技术上互补。"
"华为可以为3Com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3Com可以为华为提供进入北美市场的渠道。"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共同对抗思科的专利垄断。"
史密斯的眼神变得明亮起来。
这确实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3Com正需要有竞争力的产品来对抗思科。
而华为正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友来应对专利诉讼。
"如果华为真的有您说的实力,我们可以考虑这种合作。"
他放下资料说道。
"但是,我需要我们的技术团队对华为的产品进行全面评估。"
"另外,我们也需要讨论具体的合作模式。"
孙亚芳点点头。
"没问题,我们可以安排技术交流。"
"至于合作模式,我们完全可以协商。"
史密斯站起身,伸出右手。
"那我们先握个手,希望能够合作愉快。"
就在两人握手的瞬间,史密斯的秘书急匆匆跑进来。
"史密斯先生,出大事了!"
秘书的脸色苍白,声音都有些颤抖。
"思科刚刚发布公告,他们要收购华为最大的供应商中兴通讯。"
"如果收购成功,华为的产业链就会被完全切断。"
孙亚芳听到这个消息,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她的双腿一软,差点跌坐在椅子上。
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
思科不仅要在法律上击败华为,还要在产业链上彻底封杀华为。
如果中兴通讯被收购,华为就真的走到了绝路。
史密斯也是一脸震惊。
"思科这是要赶尽杀绝啊。"
他看着孙亚芳苍白的脸色,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孙女士,您还好吗?"
孙亚芳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知道,现在不是惊慌的时候。
越是危急时刻,越需要保持理智。
"史密斯先生,现在情况有了变化。"
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但仍然努力保持镇定。
"如果思科真的收购了中兴通讯,华为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思科已经把华为视为真正的威胁。"
"否则他们不会下这么大的血本。"
史密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您说得对,思科的这个举动确实说明了华为的实力。"
"但是,如果华为的供应链被切断,我们的合作还有意义吗?"
孙亚芳看着他的眼睛。
"史密斯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3Com愿意看到思科继续垄断这个市场吗?"
"如果华为倒下了,下一个目标就是3Com。"
"思科不会允许任何竞争对手存在。"
史密斯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明白孙亚芳的意思。
唇亡齿寒,如果华为被思科击垮,3Com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您的意思是?"
"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思科的垄断。"
孙亚芳站起身,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
"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华为一家公司的问题了。"
"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团结起来,思科就会各个击破。"
史密斯沉思了很久。
会议室里安静得可怕,只有空调的嗡嗡声。
"您有什么具体的想法?"他最终问道。
孙亚芳停下脚步,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我需要立即回国,召集华为的管理层商议对策。"
"同时,我希望3Com能够公开支持华为,反对思科的恶意收购。"
"如果我们能够阻止这次收购,就能为华为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史密斯点点头。
"我需要和我们的董事会商量一下。"
"但是从个人角度,我支持您的想法。"
孙亚芳伸出右手。
"那我们就这样说定了。"
就在这时,秘书又跑了进来。
"史密斯先生,还有一个消息。"
"中兴通讯的董事会已经同意了思科的收购要约。"
"交易将在一周内完成。"
孙亚芳感到天旋地转,整个人几乎要站不稳了。
一周时间,华为根本来不及做任何准备。
如果交易真的完成,华为将立刻陷入绝境。
她紧紧抓住椅子的扶手,指关节都发白了。
这一刻,她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绝望。
但就在这个最黑暗的时刻,她的手机突然响了。
来电显示是任正非的号码。
"亚芳,你在哪里?"
任正非的声音很急切。
"我刚刚接到一个重要消息,关于中兴通讯的收购。"
"什么消息?"孙亚芳紧张地问道。
"中兴通讯的大股东之一是国资委。"
"他们不会允许这样的战略性企业被外资收购。"
"现在政府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收购很可能会被叫停。"
孙亚芳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她看着史密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史密斯先生,看来我们还有机会。"
人生最绝望的时候,往往也是转机即将到来的时候。
华为的这场生死大战,才刚刚开始。
05
三天后,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基于国家安全考虑,暂停审批思科收购中兴通讯的交易。
这个消息让华为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但孙亚芳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
思科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一定还有其他的手段。
果然,就在政府叫停收购的第二天,思科又放出了新的消息。
他们要求美国政府禁止华为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理由是"存在安全隐患"。
这一招更加阴险。
如果美国政府真的发布禁令,其他西方国家很可能会跟进。
到时候华为就会被完全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
"这些美国人真是无耻!"
技术总监愤愤地说道。
"什么安全隐患?纯粹是借口!"
"他们就是不想看到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崛起。"
孙亚芳看着桌上的新闻报道,心情沉重。
报道中提到,美国国会已经有议员提出相关提案。
如果提案通过,华为的国际化进程将彻底受阻。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
外面的深圳依然繁华,但她的心情却格外沉重。
"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让世界看到华为的真实面目。"
"怎么主动出击?"任正非问道。
孙亚芳转过身,眼神中透着坚定。
"我要邀请国际媒体来华为参观。"
"让他们亲眼看看华为的研发中心,亲耳听听华为工程师的声音。"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要用真相来击败谣言。"
接下来的一周,孙亚芳忙得不可开交。
她联系了十几家国际知名媒体,包括《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CNN等。
同时,她还邀请了几位国际知名的技术专家作为第三方评估者。
这些专家包括MIT的计算机科学教授、斯坦福大学的通信技术专家等。
他们都是业界公认的权威,具有很高的声誉。
1995年5月15日,国际媒体团抵达深圳。
这一天,华为总部大楼里格外热闹。
孙亚芳亲自担任讲解员,带领记者们参观华为的各个部门。
首先是研发中心。
这里有华为最核心的技术团队,正在开发下一代的通信设备。
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精密仪器,工程师们正在专注地工作着。
"这是我们的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
孙亚芳指着一台台设备介绍道。
"华为的所有核心技术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举起手。
"孙女士,思科指控华为盗用了他们的专利技术,您怎么回应?"
孙亚芳早就准备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华为的技术完全是自主研发的。"
"如果有人质疑,我们欢迎任何第三方机构来检验。"
她指着正在工作的工程师们。
"这些工程师都是中国最优秀的技术人才。"
"他们有能力、有智慧开发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为什么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就做不到?"
MIT的教授詹姆斯·李仔细检查着实验室里的设备。
作为技术专家,他能够判断这些技术的先进程度。
"这些设备确实很先进。"
他对记者们说道。
"从技术角度看,华为的研发能力毫无疑问。"
"他们的一些技术甚至比美国同行更加先进。"
CNN的记者问道。
"但是思科说华为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您怎么看?"
詹姆斯教授摇摇头。
"我检查了华为产品的源代码,没有发现任何安全问题。"
"所谓的安全隐患,更像是商业竞争的借口。"
接下来,记者们参观了华为的生产车间。
现代化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组装数字交换机。
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都有完整的检测记录。
"我们的产品质量完全符合国际标准。"
孙亚芳向记者们展示着质量检测报告。
"而且价格比进口产品便宜30%。"
"这就是为什么华为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金融时报》的记者问道。
"华为的成功是否会威胁到美国企业的利益?"
孙亚芳想了想。
"商业竞争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如果华为的产品更好、更便宜,客户当然会选择华为。"
"这不是威胁,这是进步。"
"竞争会促使所有企业不断改进,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参观结束后,孙亚芳在华为的会议厅举办了记者招待会。
会议厅里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
闪光灯此起彼伏,摄像机镜头对准了讲台。
"女士们,先生们,感谢大家来到华为。"
孙亚芳站在讲台上,声音清晰而有力。
"今天的参观,我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华为的真实面目。"
"我们是一家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为全世界的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
"我们不是任何人的威胁,我们是进步的推动者。"
台下的记者们频频点头。
经过一天的实地参观,他们确实改变了对华为的看法。
"我有一个问题。"
一位欧洲记者站起来。
"如果华为继续发展下去,会对全球通信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孙亚芳思考了一下。
"我相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更多的竞争意味着更多的创新。"
"更多的创新意味着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最终,全世界的用户都会受益。"
她停顿了一下,环视着台下的记者们。
"华为的梦想不是打败谁,而是让通信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
"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会议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即使是最挑剔的记者,也被孙亚芳的真诚所感动。
一周后,各大国际媒体纷纷刊登了关于华为的报道。
这些报道大多是正面的,为华为澄清了很多谣言。
《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文章标题是《华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
文章详细介绍了华为的技术实力和发展历程,驳斥了思科的不实指控。
《金融时报》的评论文章更是直言不讳。
"思科对华为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更像是商业竞争的恶意中伤。"
CNN的专题报道播出后,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很多美国民众开始质疑政府的对华政策。
他们认为,自由竞争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用政治手段干预商业竞争是不合适的。
这些报道的影响力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美国国会的相关提案遭到了强烈反对。
很多议员改变了立场,认为应该让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命运。
思科的股价也开始下跌,投资者担心公司过度依赖政治保护。
与此同时,华为的国际订单开始增加。
很多国外客户主动联系华为,表示希望试用华为的产品。
他们被华为的技术实力所吸引,也被华为的价格优势所打动。
1995年底,华为的海外销售额达到了2000万美元。
虽然数字不大,但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它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入了国际市场。
更重要的是,华为在这场与思科的较量中站稳了脚跟。
虽然专利诉讼还在继续,但华为已经不再被动。
他们有了更多的盟友,更强的话语权。
孙亚芳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华为要想真正成为世界级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至少,他们已经证明了中国企业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竞争。
这就足够了。
06
1996年春天,华为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经过长达一年的法律拉锯战,思科的专利诉讼终于有了结果。
美国联邦法院判决华为胜诉,认定思科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法官在判决书中明确写道:"华为的技术是基于自主研发,不存在侵犯思科专利的行为。"
这个消息传到深圳时,整个华为都沸腾了。
员工们自发地聚集在公司大厅里,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
孙亚芳站在人群中,看着大家兴奋的笑脸,心情异常复杂。
这一年来的压力和煎熬,只有她自己知道。
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绝望的时刻。
但她坚持下来了,华为也坚持下来了。
"孙总,这次胜利您功不可没!"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走过来说道。
"如果没有您当初的决定,华为根本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孙亚芳摇摇头。
"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每一个华为人都为这个胜利做出了贡献。"
任正非走过来,眼眶有些湿润。
"亚芳,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如果没有你,华为早就倒了。"
孙亚芳拍拍他的肩膀。
"我们是战友,战友之间不需要说谢谢。"
"现在最重要的是抓住机会,继续发展。"
确实,胜诉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几年,华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国际订单雪片般飞来,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员工从最初的二十几人发展到几千人。
销售额从几千万增长到几十亿。
华为逐渐成为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重要玩家。
孙亚芳也从一个普通的市场总监,成长为华为的董事长。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华为一次次化险为夷。
2003年,思科再次对华为发起专利诉讼。
这一次,孙亚芳更加从容应对。
她联合了包括3Com在内的多家公司,组成了专利防御联盟。
同时,华为也开始大力投资研发,积累自己的专利组合。
到2005年,华为拥有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了思科。
这场专利战最终以和解告终,双方签署了交叉许可协议。
思科终于承认了华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很多企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
但华为却逆势增长,海外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
这一年,孙亚芳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但她依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她总是说:"华为的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所有华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8年,孙亚芳卸任华为董事长职务。
在卸任仪式上,她回顾了华为25年的发展历程。
"从1993年那个雨夜开始,华为经历了无数次风雨。"
"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相信技术创新的力量。"
"今天的华为,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
"我们的产品服务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让全世界数十亿人享受到了更好的通信服务。"
她停顿了一下,环视着台下的华为员工们。
"这就是我们当初的梦想,让通信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
"现在,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
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他们想起了华为最困难的那些日子。
想起了孙亚芳为华为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想起了那些为了华为的梦想而奋斗的岁月。
如今的华为,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
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美元,员工超过18万人。
在5G技术领域,华为更是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很多人说华为的成功离不开任正非的领导。
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孙亚芳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她是华为的救命恩人,也是华为成功路上最重要的推手。
没有她当初的那50万借款,华为可能早就倒闭了。
没有她在思科专利战中的智慧应对,华为不可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没有她多年来的默默奉献,华为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正如任正非曾经说过的:"孙亚芳是华为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她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激励着每一个华为人。"
"华为能有今天,离不开她的贡献。"
今天,当我们使用华为手机、享受5G网络服务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这个女人。
记住她为中国通信事业做出的贡献。
记住她在华为最困难时刻的坚持和付出。
她可能不是华为最有名的人,但她绝对是华为最重要的人之一。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铁娘子"的风采。
她用自己的智慧书写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传奇故事。
她就是孙亚芳,华为的救命恩人。
一个值得所有人尊敬的女性。
结语
回望华为2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奋勇拼搏的缩影。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故事中,孙亚芳无疑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女性在商业世界中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她的故事启发着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华为的今天,离不开像孙亚芳这样的奋斗者。
而中国的明天,也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孙亚芳"涌现出来,为中国的科技事业、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孙亚芳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永不言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勇气,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