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全面上涨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同一天,权威杂志《求是》发出一篇长达5000字的文章,标题就定得很有火药味,首句直接点名批评内卷,说很多行业企业都被这种恶性竞争拖累,基本上是指着鼻子骂了,态度之鲜明,让人看得心里一紧,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立场鲜明的“宣战”。

2025年3月,光伏组件价格变化引发行业震荡,从年初的每瓦1块9,降到只剩1块2,整个行业像坐过山车一样,百余家企业负债总额飙升到1.76万亿,TCL中环直接亏损近百亿,隆基绿能也亏了86亿,行业龙头们的利润表上一片“血雨腥风”,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活下去。

汽车圈更是没喘气的机会,春节刚过,整个行业就陷入价格战,200多款车型集体降价,新能源车卷到骨头里,头部企业的新车甚至不到8万,价格低到让人怀疑人生,结果是,2025年前10个月,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滑3.2%,利润率只剩4.5%,大家都在拼命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看似价格便宜、位置方便、性价比高,消费者短期内确实觉得赚了便宜,但背后的危机早已埋下,尤其是这些新兴产业,绝大多数玩家都是民营企业,而民企撑起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每一次行业洗牌,受伤最深的往往还是这些民企。

河北去产能时,1000万吨钢铁产能中,97%来自民企,国企稳稳吃肉,民企只能割肉,这种剧本要是再来一次,后果真的很难想象,尤其现在房地产已经熄火,国际贸易壁垒越来越高,2025年的市场和十年前已完全不同,当年的支柱产业和全球市场成了过去式,总需求明显减弱,风险也变得更加复杂。

很多人把这次调整简单看成去产能或反内卷,但如果只看表面,就容易忽略掉深层的矛盾,经济的内在逻辑其实更像一场博弈,表面风平浪静,水下早就波涛汹涌,历史经验摆在那儿——美国1929年大萧条,日本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大家都掉进过通缩的陷阱,谁能走出来,靠的不是侥幸,而是选择的顺序和力度。

美国靠罗斯福新政和后来的量化宽松,强行打破了经济的恶性循环,日本却因为初期保守,掉进了长达二三十年的低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伯南克说得很明白,面对通缩,第一步要有力刺激,先把恶性循环切断,再谈结构改革,顺序不能错,顺序一错,满盘皆输。

财经委员会这次出手,显然是在通缩苗头还没全面爆发之前,提前介入,宁愿现在就“开刀”,也不想等企业大面积倒闭、失业率飙升之后再被动救火,虽然过程会很疼,但总比到时候救不回来强。

经济学家早就提醒过,持续低物价虽然短期让消费者觉得划算,实际上是个恶性循环,企业利润越来越薄,没人敢扩张、没人敢招人、更别说做研发了,今天你作为消费者享受了便宜,但明天作为企业员工可能连工作都保不住。

推动物价上涨的各种因素正在慢慢叠加,从水电煤,到地铁,再到各种生活必需品,涨价已经开始渗透到每一个生活细节里,2025年的春天,很多人已经开始感觉到兜里的钱越来越“轻”,买同样的东西,钱却越来越不够花。

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大势所趋,谁也挡不住,从量变到质变,只需要一个契机,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在通缩苗头刚刚出现时,及时转向温和通胀,给经济加点“热度”,让企业敢于投入,让市场重新活跃起来。

但这个过程不会轻松,谁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安然度过,有人会被淘汰,有人能活民企、国企、外企,各自都有算盘,这场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谁能适应新规则,谁就有机会笑到最后。

说到底,真正的改革应该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率,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谁死谁活,这注定是一场大变局,风向随时可能变,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2025年夏天,政策层面的信号越来越强,调控的力度也在不断加码,新闻里每天都有新动向,市场情绪也在反复拉扯,投资者、消费者、企业主,每个人内心都在盘算下一步该怎么走。

有人开始提前囤货,有人选择观望,也有人干脆转型求生,机会和风险并存,谁都想押对宝,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更复杂,有时候一夜之间就会天翻地覆,想要安全过渡,光靠运气不够,更需要眼光和判断。

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全球供应链依然不稳定,地缘政治风险还在发酵,2025年下半年,国际市场波动频繁,国内政策调整和外部冲击同步进行,市场参与者的每一个决策都变得格外艰难。

每个人都在问,物价还会涨多久,什么时候才能见顶,政策到底会怎么落地,企业还能撑多久,但所有答案都还悬在半空,没人敢说自己能看穿这场大潮的全貌。

风浪之下,安全带必须系紧,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现实的提醒,身处变局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时刻保持警觉,这场调整的终点在哪里,谁也说不准。

也许明天会有新的变量,也许下一个转折点已经在路上,局势还在变化,故事还没有结束,所有人都只能边走边看,留一个悬念在这里,等着时间给出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