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比赛我刷完真是有点晕,老实说,心里还在怼:就不能来点平稳的?刚看到孙颖莎、陈幸同、樊振东稳如老狗一路过关斩将,心里还算有点安慰,觉得国乒还行,有底气。但转头一看,二线那两个家伙接连爆冷出局,我只想问一句:还能不能玩得下去?这才第三轮,他们就凉了,能不能别再说有梯队了,是不是得腾一腾位置先?
孙颖莎、陈幸同、樊振东这些大佬的晋级,基本可以提前点出位——都不是吃素的,技术一到位,心态稳得一逼。孙颖莎的状态这么久以来都很稳定,感觉她简直就像个不会崩的机器,手感、反应,哪一样都算得上苛刻的极限。而樊振东,虽然偶尔还会闹几出“失误大戏”,但冲劲还是一如既往,比赛那刻,他就像打铁一样,沉得住气。就是陈幸同,偶尔让我觉得,她还缺那么点“蚀骨的狠劲”,但起码稳住了,没有崩盘。
反倒看那两个二线,陈垣宇和徐海东,简直像被现实打了一巴掌——你说他们都是国乒的苗子,怎么就爆在第三轮?陈垣宇那个,可真是让人看了头疼,1比4输给高杨,几局比分都说话了,最头疼的还是那场11-2,像是被对手打个稀巴烂,之后再战都没了底气。你让我怎么相信他未来还敢冲击更高水平?我有朋友说,他看着很努力,努力是努力,但水平就是差了点天分。比赛现场都能感觉到那股“我比不过对手”的心态浮上来,坦率讲,没有那股“逆境翻盘”的底子,怎么破局?
至于徐海东,那也是看的我郁闷:4局里的比分,情况就是一边倒。他能赢一局,部分原因可能是对手松懈,或者他自己刚好灵光闪现,但那种连败自信心简直就像个大坑,一败再败,然后自信心崩裂,就像他说的比喻乱飞的心弦。真的觉得,年轻的队员,心态调整才是最难跟训练剂量比拼的地方。
你说,国乒这人才储备是不是出问题了?不然怎么两个二线就爆出这么多冷门?有人说,运动员其实就是这样,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我觉得,谁也不想爆冷吧,爆了就像被打脸,尤其还是再普通不过的对手。高杨和孙正,没有什么特别耀眼的名气,比赛现场我真还见到有人不屑一顾,结果就上演了“暴风雪”。那你说,真的是水平差距拉大,还是我们这些“看戏”的人越来越挑剔?
你说,真的可以光靠这几个大佬撑场面吗?年轻的还在磨合,老将们状态也不好说,差不多就像把“梯队建设”挂在嘴边,实际上呢?看比赛,还是得靠“一线”的他们拼命救火。二线露了底,真不是偏心,除了经验,天赋和训练的差距还真是看得透。
更奇葩的是,现场一堆人还在讨论“是不是人才断档”,我就真心想笑。断档?这话一出口,就像是看电视有人在讨论“明天太阳会不会不出来”。你觉得真的没未来了?我反而觉得,这风凉话全都扯淡。青春本身就不可能都是天才,训练、经历、机会得靠时间堆出来。只是比赛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心态才最能骗过所有训练基底。队员们心里清楚,谁能顶得住压力,谁就赢。关键是那些二线,谁又能像前辈一样苟得久、抗得住。
我倒是真想知道,这一轮结束后,大家会不会开始说“国家队是不是换血太快,梯队太弱”。其实不需要每次都扯这个,是不是该有人反思,谁来负责这个断档的锅?其实都知道,你不用说太多,只需要现场那几局,二线的样子就能告诉你答案:他们还差那么点什么。可能是技术,可能是心态,也可能是那一股不服输的兽性。
所以就这样吧,球还没结束,人已经开始自我猜测梯队未来走向了。你说,这样的比赛值得期待吗?还是看完就一肚子火,觉得我们这“人才梯队”是真的在屯粮,准备给未来埋坑?真希望下一场不要再有人“意外”出局,毕竟,看热闹归看热闹,心里还是希望他们都能坚持住,不要再让人觉得“未来都熬没了”。可现实就是,这样的比赛,谁又能保证真正的问鼎还能帮我们保住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