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无人配送车领域迎来高速发展。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统计,仅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无人配送车领域融资规模就达8.97亿元。九识智能、新石器等头部企业相继完成大额融资,融资重心正从“试点验证”转向“规模化复制”。
随着无人配送车从封闭园区驶向开放道路,如何实现高效、安全的能源补给已成为行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传统充电方式要求人工插拔或精确对准充电触点,制约了户外无人配送车的连续运营能力。而工业级无线充电技术的成熟,正为这一痛点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无人配送车驶入规模化赛道
2025年成为无人配送车规模化商用元年。新石器无人车在9月提前一季度实现第1万台整车下线交付,月销量从年初的两三百台跃升至近2000台。
行业订单同样创下纪录——中国邮政近期启动了7000台无人车集中采购项目,成为全球无人驾驶规模最大的单一采购项目。物流巨头们纷纷布局:京东物流宣布未来5年采购100万台无人车,顺丰控股已在72个城市投入运营超过1800辆无人车。
随着车队规模扩大,能源补给效率低下日益成为行业瓶颈。户外无人配送车作为户外设备,面临着比室内AGV更复杂的环境挑战——风雨、灰尘、极端温度都在侵蚀传统的接触式充电接口,导致设备可靠性下降、维护成本上升。
无线充电:户外无人配送的“无感能源站”
工业级无线充电技术为解决户外无人配送车的能源补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环境适应性:工业级无线充电模块具备IP54至IP69K防护等级,能够从容应对户外环境的粉尘、水雾等复杂条件。没有电极暴露,充电时不会产生电火花,更加稳定可靠。
柔性补能:通过在地面嵌入无线充电模块,车辆在配送点、分拨中心的短暂停留(几十秒到几分钟)即可完成能量补充,实现“即停即充”。这种碎片化补能模式可使车辆有效作业时间提升30%以上。
统一管理:一套无线充电系统可通过软件适配不同车型,解决多品牌、多型号车辆的充电统一性问题,大幅提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全球技术布局:无线充电企业各展所长
针对户外无人配送场景,全球多家科技公司已展开技术布局:
Wiferion:这家德国公司推出的etaLINK系列无线充电系统专为工业电动车辆和移动机器人设计,充电效率高达93%,支持在1秒内启动全电流充电。其系统采用全封闭设计,无接触点,不怕污染和磨损,特别适合户外环境。
WiTricity:作为无线充电领域的先驱,WiTricity将其磁共振技术从消费电子延伸至汽车领域。其技术特点是传输距离更灵活,对停车精确定位要求较低,这对在开放道路运营的无人配送车尤为重要。
CaPow:以色列初创公司CaPow则提出了更激进的“运行中充电”方案,通过部署在环境中的供电模块,实现在设备移动过程中持续供电,彻底消除充电停机时间。
飞英思特:为户外无人配送注入持久动力
面对国内户外无人配送车的特殊应用场景,飞英思特科技凭借在环境电源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推出了系列工业级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飞英思特FMC-300(300W)与FHC-3000(3000W)两款无线充电产品,覆盖了从轻型无人配送车到重型运输机器人的不同功率需求。其核心技术优势包括:
智能适应性:采用动态校准技术,支持±15mm至±20mm的径向偏移容差,无需精准定位即可高效充电,大幅降低了户外无人配送车在复杂环境下的充电难度。
环境耐受力:产品工作温度范围覆盖-20℃至+55℃(FMC-300)乃至-30℃至+65℃(FHC-3000),防护等级最高达IP69K,能够应对各种恶劣天气条件。
高效供电:FHC-3000机型峰值功率可达3300W,效率超过93%,媲美有线充电。同时支持DC 48V双模输入,适配多种电池类型。
飞英思特的无线充电技术已为多家物流仓储企业提供支持,通过在分拨中心、社区配送点等关键节点部署充电设施,显著提升了无人配送车的运营效率和单日作业时长。
展望:无线充电构建无人配送新生态
随着无人配送车网络日益密集,无线充电技术将成为智慧物流的隐形能源基座。
无人配送车的能源补给将像手机连接Wi-Fi一样方便——在配送站、分拣中心、充电座等关键节点无缝切换,实现“全场景无感补能”。
这个网络的构建,需要无人车制造商、充电设备供应商和物流企业的紧密合作。只有打通“能源最后一米”,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运营才能真正实现效能飞跃。
无人配送车的爆发元年已经到来,而无线充电技术正在成为支撑这场变革的关键基础设施。对于无人配送车运营商来说,率先布局智能化能源网络,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