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被三面夹击,也不加入马来西亚,文莱的“小算盘”有多精明?

在国际关系的牌桌上,总有些玩家看起来手里的牌烂到家,却总能打出王炸。

说的就是文莱。

你摊开地图看,这哥们简直是地缘政治里的“天谴开局”。

国土被马来西亚像个汉堡一样三面夹着,中间还被马来西亚的林梦省拦腰斩断,硬生生切成两块飞地。

面积小到只有上海的零头,人口还不如国内一个三线城市的区。

按正常剧本,这种配置不就是等着被隔壁“大哥”马来西亚一口吞下,搞个“区域一体化”么?

更何况,大家都是马来人,讲着差不多的语言,信着同一个教,祖上说不定还是一个村的。

马来西亚在1963年组建联邦的时候,那是敲锣打鼓,热情洋溢地发来入群邀请。

结果,文莱的操作就非常灵性了。

第一次,1963年,它说:“谢谢,我再想想。”

第二次,1984年,它说:“别问了,真不熟。”

两次拒绝,干脆利落。

魔幻的是,当年那个削尖了脑袋、哭着喊着要加入马来西亚大家庭的新加坡,两年不到就被人家一脚踢出群聊,被迫独立。

这就很奇怪了。

一个同文同种的小兄弟,为啥宁愿当个被夹在中间的“孤岛”,也不愿意抱团取暖?

而一个满眼都是华人的贸易港,为啥上赶着合并,最后还被嫌弃了?

说白了,国家之间别扯什么兄弟情谊,核心问题就两个:钱袋子归谁管,家里的老大谁来当。

文莱苏丹把这两件事算得比谁都明白。

一、曾经的王者,如今的“矿老板”

很多人对文莱的印象,就是“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外加吴尊的老家。

这印象没错,但格局小了。

人家祖上,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婆罗洲之王”,猛得一塌糊涂。

16世纪,文莱帝国的版图覆盖了今天整个婆罗洲北部,连菲律宾南部都得看它脸色。

那时候,什么砂拉越、沙巴,都是文莱苏丹家里后院的地。

它还是明朝的朝贡国,叫“渤泥”,跟中原王朝关系好着呢。

可惜,好汉架不住狼多。

西方殖民者来了,跟开了外挂一样。

先是一个叫布鲁克的英国冒险家,帮苏丹平了个叛,结果反手就“借”走了砂拉越,自己当起了“白人拉惹”,还不断蚕食文莱的地盘。

到19世纪末,英国人基本完成了对婆罗洲北部的“拼图游戏”:砂拉越是布鲁克家族的,沙巴是英国的殖民地,文莱一看,好家伙,邻居全换成物业公司的保安了,打不过,那就加入吧。

于是文莱也成了英国的保护国。

最骚的操作是1890年,英国人直接把林梦地区划给了砂拉越,这一刀,精准地砍在了文莱的腰上,让它变成了今天的“两半国”。

这口气,文莱苏丹憋了一百多年。

本来,文莱就这么个小国寡民的状态,在英国的殖民体系里毫无存在感,直到1928年,一个改变国运的东西被挖了出来。

石油。

Duang的一下,穷小子一夜之间变成了家里有矿的土豪。

到了30年代,文莱已经是英国殖民地里第三大石油产区。

这就像一个破落户,突然发现自家祖坟底下埋着金矿。心态,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二、大哥的“邀请函”,是催命符还是护身符?

二战后,全球殖民体系瓦解,英国人也准备卷铺盖走人。

但东南亚这块地,地缘关系乱成一锅粥。

旁边新独立的印尼,是个狠角色,当时的总统苏加诺搞“大印度尼西亚”计划,想把所有讲马来语的地方都统一了,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北部,都是他眼里的肉。

英国人可不想自己前脚刚走,后脚地盘就被印尼给端了。

于是,他们想扶持一个亲英的“代理人”,把这些零散的殖民地整合成一个大国,来对抗印尼。

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西亚前身)就是这个天选之子。

1961年,马来亚总理东姑·阿卜杜勒·拉赫曼提出了宏大的“马来西亚联邦计划”:把马来亚、新加坡、砂拉越、沙巴和文莱,五个兄弟打包上市,组建一个全新的大公司。

这个计划听起来很美。

英国人体面退场,马来亚当上CEO,新加坡获得广阔市场,婆罗洲三兄弟(砂拉越、沙巴、文莱)从此有了靠山,再也不怕印尼这个野蛮人踹门了。

可文莱自己有小算盘。

我是谁?

婆罗洲曾经的王!

砂拉越和沙巴那都是我丢掉的祖产。

凭什么跟你马来半岛的混?

我自己组个“北婆罗洲联邦”,把砂拉越和沙巴拉回来,我当老大,重现祖上荣光,这剧本不香吗?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砂拉越和沙巴,论人口论面积都比文莱大,凭啥认你这个小不点当大哥?

更要命的是,文莱当时出了个叫阿扎哈里的政治人物,也支持这个计划,但他想的是搞君主立宪,自己当首相,把苏丹架空。

这下捅了马蜂窝。

苏丹一看,你小子这是要抢我饭碗啊!

1962年,阿扎哈里直接搞起了武装叛乱,想抓苏丹。

最后还是英国人出兵,才把这事儿给平了。

内乱一搞,文莱的“大哥梦”彻底黄了。

砂拉越和沙巴一看,你家都乱成这样了,赶紧扭头就去跟马来亚谈合并了。

此时的文莱苏丹,内有叛乱余波,外有印尼虎视眈眈,唯一的选择似乎只剩下加入马来西亚这个“大家庭”了。

于是,1963年初,文莱坐上了谈判桌。

然后,真正的矛盾来了。

第一,钱袋子问题。

文莱的核心资产就是石油。

谈判时,文莱要求100%保留自己的石油收入。

马来亚方面口头同意了,但加了个含糊不清的限定词:“一定时期内”。

什么叫“一定时期”?这解释权可在你手上。文莱苏丹又不傻,他往隔壁瞅了一眼。

砂拉越和沙巴,当初谈合并时,马来西亚也承诺给他们保留40%的油气收入。

结果呢?

联邦一成立,中央政府一纸令下,直接把分成压缩到了5%。

说白了,就是先进门,再关门打狗。

文莱苏丹心想:我这每年几十亿的零花钱,要是进了你的口袋,还能吐出来?做梦!

第二,龙椅的问题。

马来西亚是个很奇特的君主立宪国,国家元首由马来半岛九个州的苏丹轮流坐庄。

文莱苏丹也想加入这个“董事长俱乐部”。

但他开的价太高了。

他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凌驾于其他苏丹之上,甚至想搞个“世袭副元首”。

马来亚方面直接就给拒了。

开玩笑,我们这九个老哥轮流坐庄玩得好好的,你一个新来的,人口没几个,地盘没多大,凭啥搞特殊?

进来就老老实实排队。

文莱苏丹一盘算,我进去了,在九个苏丹里就是个弟弟,论资排辈啥时候轮到我?

万一他们联合起来欺负我,我找谁说理去?

我在自己家当皇帝,说一不二,凭什么去你那当个受气的小股东?

钱袋子保不住,地位还要降级。这“合并”不就是“精准扶贫”么?扶的还是别人。

这买卖,不能干。

于是,1963年,文莱拍拍屁股,不玩了。

它选择继续当英国的保护国,让英国人继续给自己当保安。

三、独立后的清醒:幸亏没上车

文莱这一手“延迟满足”,简直是神来之笔。

因为它亲眼目睹了当年一起上车的兄弟们,后来都过得怎么样。

新加坡,华人占多数,经济实力强,但跟马来西亚中央政府的“马来人优先”政策八字不合。

天天在国会里吵架,最后马来西亚中央政府忍无可忍,直接在1965年把新加坡给开除了。

李光耀当时在电视上哭得稀里哗啦,被迫独立。

砂拉越和沙巴,加入后直接被降级,从平级的建国伙伴变成了马来西亚下属的两个州。

资源被拿走,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马(马来半岛),当地人怨声载道,至今还有“独立”的声音。

文莱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幸亏当年没上那趟车!不然今天哭的就是我了。

到了1984年,英国人彻底不想管海外的事了,文莱和平独立。

此时的文莱,靠着石油美元,人均GDP已经飙升到世界前列。

马来西亚不死心,又来问了一次:“老弟,现在独立了,没英国人罩着了,考虑一下加入我们大家庭呗?”

文莱苏丹笑了。

我的国库富得流油,国民享受着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免福利,我用金钱就能把统治合法性拉满。

我自己当个绝对君主,日子过得不要太潇洒。

加入你们?

去跟你们那帮政客玩议会斗争?

把我的石油收入上交国库,去补贴你们的财政?

然后让我的国民放弃免税、免费医疗、免费教育?

你觉得我疯了还是傻了?

最终,文莱正式宣布,将“永远是一个主权的、民主和独立的马来穆斯林君主制国家”。

注意这个措辞,“永远”。

马来西亚也彻底明白了,这个富亲戚,是请不动了。

如今,文莱人均GDP超过3.5万美元,亚洲第五。而马来西亚,人均1.3万美元。

当初被马来西亚“抛弃”的新加坡,更是成了发达国家。

反倒是当年积极融入的砂拉越和沙巴,成了马来西亚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历史就是这么讽刺。

有时候,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牌局里,最明智的选择,可能不是急着抱团,而是看清自己的底牌,然后,坚定地说一声:

“我,不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