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隐瞒 70 年的 “丢人丑闻”:王牌部队士兵抗命避战,85 人战场拒战却被压下不报

近期,在连载数篇文章之后,众多读者对于美军在朝鲜战争中赫赫有名的王牌部队——骑兵第5团与第7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鉴于此,不妨让我们探讨一件令美国人难以启齿的历史往事。

此类事件在公开出版物中鲜有记载,不信您亲自查阅我国翻译的众多美国朝鲜战争相关书籍,亦难觅其踪。我国军迷们谈论解放军的趣闻轶事时,常对那些“两头冒尖”的部队津津乐道,而这些部队本身也乐于见这些趣闻轶事得以广泛流传。然而,本文所要讲述的,却是美军“两头冒尖”部队的轶事,但这两个主角却不愿让此事被众人所知。在这场闹剧中,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最为荒谬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夺荣誉,美军王牌部队的注意力并未放在战斗上,反而设置重重关卡,阻挠友军的行动;为了荣誉,他们甚至大打出手,导致自己人伤亡;为了荣誉,军长“身先士卒”,抢夺部下的功劳;后勤保障一向出色的美军,其士兵竟与志愿军一样,饿着肚子作战。最终,胜利的果实却被韩国人夺走,美军颜面扫地,两位团长在此次事件中三次被撤职,其中一人仅担任了四天团长。如此尴尬之事,美军自然不愿提及。

被誉为“韩军第一上将”的白善烨的回忆录在我国已有了翻译版本。书中提及了一件令白善烨倍感自豪的往事,第11章的标题便为“平壤凯旋,人生之巅”。

军队崇尚荣誉,攻克敌国首都,尤其是哪支部队率先挺进,更是无上的荣耀。解放军亦然,关于是39军还是50军率先踏入汉城,争论持续了数年之久;汉城尚且如此,至于谁先攻入天津,争议更是层出不穷。外国军队亦抱持相同态度,对于军队而言,荣誉不容争辩,自当奋力争取。

白善烨亲笔所述,显然将攻占平壤视为其生涯的巅峰时刻。美军竟然如此慷慨,将这等荣誉赐予韩国,难道只是为了抚慰他们那颗受创的心灵吗?

当然不是。

一、闹剧起源

我们屡见麦克阿瑟步入晚年的身影,不妨换一换视角,来欣赏他年轻时的风采——让我们一同回顾1918年的麦克阿瑟。

仁川登陆战之后,人民军遭受重创,溃不成军。麦克阿瑟一时兴起,提出一个堪称世界军事史上最愚蠢、最荒谬的作战计划。他下令,从仁川登陆并已攻入汉城的美军第10军重新集结,乘船绕过朝鲜全境,转战至东海岸的元山再次登陆,继而在元山至平壤的公路和铁路线上发起对平壤的进攻。与此同时,从釜山发起反攻的美军第8集团军则一路挺进,向北直指平壤。

首尔至平壤相隔仅有260公里之遥,按照常理,美军第10军的生力军应直接从首尔北上,但这却要求他们绕行海路,先在东海岸登陆,再转战至西海岸。此时,在釜山防御圈中的美军第8集团军已疲惫不堪,却还要从最南端一路向北发起攻势。

“(麦克阿瑟)宛如古希腊英雄般,走向了注定的悲剧命运。”(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如是说。)

美国远东海军司令 乔伊中将

长久以来,麦克阿瑟的这一荒谬作战计划备受非议。实则,这不过是麦克阿瑟的一场儿戏,一场在确信胜利在握后所玩弄的轻率而无礼的游戏。他意图让阿尔蒙德指挥的美军第10军与沃克指挥的美军第8集团军展开一场“竞赛”,而胜者将赢得平壤的荣耀。为确保竞赛的公平性,麦克阿瑟特意让美军第10军绕行一大圈,以此使双方的起跑线看似持平。

然而,表面的公正之下,麦克阿瑟的偏袒显露无遗。美国海军与后勤运输部队全力支援第10军,以至于美军第8集团军的运输车辆甚至缺乏弹药补给。以后勤保障著称的美军,当时连为美军第1军提供C类口粮都力不从心。士兵们怨声载道,日常饮食仅限于一些劣质食品与区区半杯葡萄汁。随着冬天的临近,美军第1军的战士们仍身着夏装,每晚不得不数人相拥取暖以御寒。

美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与海军少将多伊尔共同伴随麦克阿瑟。

二、沃克的怨恨

由此,美军第1军内部滋生出一种深切的怨愤情绪。当时,美军第10军与美军第8集团军分立,攻克汉城的荣耀归属于美军第10军。按理,攻克平壤的荣誉本应归属于美军第8集团军,以实现荣誉的均衡分配。然而,麦克阿瑟却偏要将这一荣耀赋予其亲信、参谋长阿尔蒙德,因而策划了这一拙劣的计谋。美军第1军所怨恨的,正是这种在公平竞争之下所显露出的偏袒,它导致了该军后勤保障的严重不足。同时,美军内部普遍认为,人民军将在三八线以北、平壤以南进行殊死抵抗。麦克阿瑟的这一部署,实则是在让美军第1军承担攻坚的重任,而让第10军坐收渔翁之利。因此,沃克与美军第1军军长米尔本均下定决心,要让麦克阿瑟与阿尔蒙德在众人面前显得愚蠢至极。

麦克阿瑟与沃克亲切对话

若在10月21日之前未能攻克平壤,他将撤销哈普的职务(鉴于美军第10军在元山的登陆“D日”为10月20日,若在此之前拿下平壤,沃克便稳操胜券)。

美军骑兵第1师与第24师采取南部捷径,发起攻击;韩军第1师团由西南方向转向西翼,随后向平壤进军;韩军第2军团(包括第6、7、8师团)则从东南方向转向东翼,协同进攻平壤。

米尔本精心部署,无论是美军还是韩军,均渴望夺得率先攻占平壤的荣誉,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然而,米尔本洞悉沃克的志向所在,并深知此作战方案对美军骑兵第1师尤为有利。当时,该师的骑兵第7团作为全军尖兵,占据着绝佳的阵地。

三、内斗

面对着无上的荣耀,美军骑兵第7团亦在暗中筹划。一言以蔽之,他们意图独占这份荣誉。

喜剧的中心人物之一,乃美军骑兵第七团的团长,哈里斯上校。

1950年10月16日黄昏时分,哈里斯上校指挥美军骑兵第7团暂停行进,并迅速在1号及55号公路上构筑了多重路障。哈里斯上校观察到,此时的人民军已无有效抵抗之力,阻挡骑兵第7团前进的并非敌军,而是美军内部的部队。正如俗语所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防范内部隐患。为此,他采取了设卡措施,即便是支付费用,也坚决阻止通行。

哈里斯的这一举措产生了显著效果,他所设置的障碍物引发了严重的交通瘫痪,英军第27旅与美军第24师的车辆充斥于公路之上,致使道路拥堵不堪。哈里斯显得颇为自得,随即下令部队密切关注后方动态,同时令其他人员抓紧时间休息,以备次日继续发起猛攻。

获此消息后,美军骑兵第1师师长盖伊勃然大怒。然而,他的怒火并非因骑兵第7团为争功而做出荒谬之举,而是源于该团过早地终止了前进。盖伊师长坚信,骑兵第7团应当立即展开夜袭,以便在18日成功攻占平壤。

盖伊遂派遣自己的参谋长艾伦亲自统领骑兵第7团,然而艾伦却因交通拥堵而停滞不前。美国方面的记录中提到:“即便是艾伦,也无法突破骑兵第7团的坚实防线。”然而,有人不愿让哈里斯成为焦点,此人正是美军骑兵第5团的团长克罗姆贝兹上校,他以野心勃勃、手段毒辣著称。克罗姆贝兹认为,平壤并非骑兵第7团的专属,于是不顾作战序列,带领骑兵第5团继续前进,跨越骑兵第7团的防线,声称这是为了减轻兄弟部队的负担,骑兵第5团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一责任。

喜剧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系美军骑兵第5团的团长克罗姆贝兹上校(右侧)。

美军骑兵第5团果断选择小径,于夜幕降临时迅速行进,决心绕过骑兵第7团,直捣平壤。

“先开火,无需询问。”这一指示似乎暗示哈里斯并未确信对方真的是人民军。在遭受攻击后,美军骑兵第5团亦以为遭遇了人民军,随即发起了反击。经过一番激战,骑兵第5团不幸败北,共有7人阵亡。

哈里斯愈发自豪,此刻他似乎只缺一位搭档,来为他那些层层设防的英明决策欢呼喝彩。

获悉此事后,盖伊再次勃然大怒,矛头直指怒骑兵第7团。无论争功多少,岂能容许同袍相残?于是,他果断地将哈里斯免职,并由詹姆斯·K·伍尔诺接任团长一职。哈里斯目睹自己梦寐以求的荣誉付诸东流,心中怒火中烧,愤懑地返回汉城。

10月17日清晨,鉴于美军两个团间的激烈冲突,加之路障守卫力量薄弱,英军第27旅趁机跨过美军防线,向平壤的战略要地——沙里院发动了攻势。英军的进攻进展异常顺利。目睹这一情景,美国人感到焦虑,于是骑兵第1师参谋长艾伦立即找到英国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威胁示人。在艾伦“充满善意”的劝告下,英国人终于认识到攻占汉城的荣誉应归于美军,于是顺从地让出了道路。

四、军长亲自带头?

美军骑兵第7团新任团长伍尔诺上校与哈里斯上校均怀揣着迅速占领平壤的愿望。然而,伍尔诺对哈里斯的战略判断持怀疑态度,认为他过于关注内部矛盾,忽视了快速推进的关键。伍尔诺深信,鱼与熊掌并非不可兼得。他在观察盖伊上校的反应后,领悟到了盖伊的意图,并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伍尔诺的策略是采取分兵行动,令1营和2营继续执行牵制任务,同时监视那些执迷不悟的敌人,而3营则全力以赴,加速进攻。

由此,美军骑兵第7团3营迅速与其他美军部队拉开了距离。历经17日夜间的一场疾行,18日的清晨,该营已抵达距平壤仅有10公里的位置,胜利曙光已在前方闪耀。

范弗里特与米尔本二人,为寻觅米尔本的一张清晰照片,不惜耗费了整整五个小时。

此刻,长久未曾发声的军长米尔本,乘坐直升机抵达3营,换乘吉普车后,他面带微笑,神态和蔼,向部下们不断挥手致意,随后驱车向北方进发。原来,军长大人决意与士兵们共赴“艰苦的战斗”,亲自率军深入平壤。米尔本言道:“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方为将军之责。”随行的幕僚频频点头,宛如小鸡啄食般频繁,米尔本的满意度更是水涨船高。

或许米尔本心中满是轻蔑,目睹麾下部队争夺不休:你们似乎并未领悟一个关键问题——平壤的首个攻入者,或许是第1军中的任何一支队伍,然而,率领他们的,只能是军长本人。

正当米尔本洋洋得意之时,枪炮声突兀响起,美军骑兵第7团3营陷入了人民军猛烈的火力压制,这标志着人民军的最后抵抗。在接连遭遇攻击失败后,3营营长林奇中校意识到,问题的核心在于兵力严重不足。然而,1营和2营却纷纷在后方“阻截”己方部队,根本无法提供支援。这一局面让林奇中校感到了无比的困惑。

美军骑兵7团3营营长林奇中校

随着米尔本的面色愈发阴沉,师长盖伊及时赶到现场。这一情形激起了盖伊的雷霆之怒,他随即下令,1营与2营即刻北上支援3营,协助其突破敌军防线。骑兵第7团的作战参谋韦贝尔忧虑于设卡部队一旦撤离,其他美军部队可能会趁机加速逼近,受阻的骑兵第7团。因此,他劝说盖伊,认为3营很快便能击败敌对的人民军。

未能领会师长意图,此时紧跟美军第1骑兵团的英军第27旅已听从艾伦的规劝,表现颇为明智。而美军第24师则位于英军第27旅之后,正试图通过小径进行最后的反击,实则已是强弩之末。无论如何,荣誉应归功于第1骑兵团。盖伊作为师长,不论哪个团率先攻入平壤,于他而言并无差异。他指定骑兵第7团或第5团,全凭个人意愿。然而,骑兵第7团的作战参谋韦贝尔却只关心自己团的事务,即便面对人民军的阻截,仍将主要精力放在“阻止”自己的战友上。盖伊岂能不怒?

此刻,米尔本步至近前,冷嘲热讽道:“终于有人站出来做了件正义之事。”盖伊听闻,怒火中烧:你明明在场,却未亲自领航,现在却来指手画脚。我真是好奇,你为何会出现在这里?难道只是为了博取关注?然而,他并未当面顶撞上级,而是将这番话记录在了日记之中。

美军骑兵1师师长,盖伊少将

英军第27旅可派遣一个营与美军骑兵第5团一同进军平壤。最终,英军选派的是澳大利亚营。

幸福降临得如此意外,美军骑兵第5团的团长克罗姆贝兹喜形于色,笑容几乎难掩其嘴角。而新任骑兵第7团的团长伍尔诺却不敢发出任何声响,宛如遭受了极大委屈的小媳妇,紧紧跟随在盖伊的身后。经过一番犹豫,盖伊终究心软了下来,追加了一项命令:将骑兵第7团的第3营纳入骑兵第5团的序列,一同继续前行。美军骑兵第7团的历史学家笔锋犀利地记载道:“在历经从汉城至此的漫长旅程后,第7团被迫原地留守,眼睁睁看着骑兵第1师的其余成员驶向平壤。”

克罗姆贝兹喜形于色,立刻下令部队全速推进,顺利穿越了骑兵第7团所攻克的人民军阵地。然而,米尔本、盖伊与克罗姆贝兹均未察觉到一点:18日的闹剧耗费了宝贵的时间,一支非美军部队正悄然逼近平壤,而这支部队正是由白善烨担任师团长的韩军第1师团。

四、黑马杀出

白善烨深知沃克与盖伊的意图,他们期望美军骑兵第1师率先挺进平壤,然而这份荣耀亦深植于他的心中。18日,通过情报渠道,白善烨得知(当时,无论是美军还是韩军,情报部门的核心任务便是监视己方动向),美军骑兵第5团已突破沙里院,平壤在望。情急之下,白善烨立刻召集紧急会议,商讨进攻平壤的战略(当时,白善烨与美军骑兵第1师相距仅有5公里)。

会议焦点在于即刻发起攻击,还是采取稳固策略、选择次日再行动?

此刻,一位出乎意料的身影脱颖而出,隶属于韩军第1师团的美军第6坦克营营长格罗登中校提议利用坦克的高速优势,强行突破人民军的防线,而韩军步兵则负责殿后。原来,格罗登心中也怀揣着率先攻入平壤的荣誉。就在此时,配属给韩军第1师团的美军第10炮兵群群长亨尼格上校对那不识大体之辈格罗登大声斥责道:“闭嘴,所有战斗都应将步兵置于核心,其他兵种仅起辅助作用,这是作战的根本原则。”

亨尼格曾是格罗登在西点军校的导师。导师一声令下,学子们便噤若寒蝉。白善烨内心焦虑万分,韩军第1师团若欲率先攻入平壤,势必要仰赖美军坦克所具备的高机动性。在白善烨目光的催促下,韩军第11联队联队长金东斌大领和第12联队联队长金点坤大领情绪激昂,坚决主张即刻发起进攻。金东斌目睹格罗登的提议被亨尼格否决,同时亦不愿美军第6坦克营将韩军置于不顾,遂强烈提议,第11联队愿意与美军第6坦克营携手组建“敢死队”,为我国军队开辟胜利之路,甘愿为国捐躯,万死不辞!

这番话语巧妙得体,既彰显了分寸,又维护了体面,白善烨便顺理成章地予以应允。

10月19日清晨,克罗姆贝兹疾步如飞,抵达大同江畔。此时,大同江上的四座桥梁已有三座被炸毁,仅剩最大的一座幸存。远眺大同江桥,克罗姆贝兹心中喜悦难掩,他高喊“敌在必灭”,指挥部队直扑江桥,气势如虹,堪比三国时期的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之勇。正当美军即将夺桥之际,一声巨响划破天际,人民军的工兵将最后一座桥梁也予以摧毁。克罗姆贝兹瞬间瞠目结舌。怒不可遏、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虑不安的克罗姆贝兹,一边命令迅速寻找船只,一边催促后勤部门火速将冲锋舟运至战场,哪怕仅能渡过一支部队,也务必让该部队冲入平壤。然而,事情来得太过突然,何处能寻得船只?

韩军第1师团进攻平壤

在这场激战中,白善烨率领的韩军第1师团历经一整夜的艰苦奋战,终于攻下了距离平壤仅15公里的智洞里,然而他们却远远落后于美军骑兵第5团。而美军则因为大同江桥的毁坏而受阻,这无疑为白善烨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随着美军第6坦克营的开路,韩军第1师团拼尽全力向前冲刺。当白善烨于11时抵达大同江边时,同样等待他的,是被我国军工兵炸毁的江桥。然而,身为平壤本地人的白善烨对此了如指掌。他知道注岩山脚下的大同江段水浅,从小就在那里嬉戏,深知那里是可以徒步涉渡的。正是凭借着这独特的本地优势,白善烨最终赢得了这场竞赛的胜利。

此际,两则插曲相继上演:美军第6坦克营抵达江畔后,迅速挂起了一幅巨型的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美军第6坦克营与韩军第1师团进驻平壤”。白善烨眉头紧锁,对那些懵懂的美国士兵怒斥一顿(鉴于美军驻韩军事顾问团对他的优待,白善烨实为少数敢于与美军高级将领抗衡,并对美军中下级军官斥责的韩军将领)。白善烨心想,这群不明就里的美国士兵,也不看看眼前的实际情况,江桥已被截断,坦克无法驶入平壤,谁又会傻傻地跟你们一同驶向平壤呢?

白善烨毅然将荣耀授予第11联队,并下令该联队率先渡过注岩山江段,第15联队紧随其后,而第12联队则负责守卫东平壤。起初,第15联队似乎并无介入此事的必要,正如美军骑兵第1师内部的竞争态势,骑兵第8团作为新加入的成员,自觉地扮演着预备队的角色。然而,韩军第15联队并未展现出同样高尚的觉悟。在第11联队进行巷战之际,第15联队趁机悄无声息地穿越战场,率先抵达市中心,后来居上,最终成功摘得胜利的果实。这一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五、大佬们很生气

同日,米尔本、盖伊以及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随韩军第1师团抵达平壤。米尔本与盖伊面容凝重,彼此无需言语,即已达成共识:平壤几乎等同于一座未设防的城市,占领此地毫无价值,故而入城仪式与阅兵活动均应取消。他们主张务实地解决问题,摒弃无谓的形式主义,避免浪费人力物力。若有人不顾情势提及此类事宜,必将面临严厉的训斥。实际上,美军士兵对这类琐事并无太多兴趣,他们饱受饥饿之苦,此刻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事不过是寻找食物。美军骑兵第5团的战地日记中记载:“唯一的收获是一个堆满罐头食品与威士忌的仓库,饥饿的美国士兵在此尽情享用。”

美军骑兵第1师进攻平壤

20日凌晨,美军骑兵第5团历经艰辛,耗尽全力,终于抵达大同江中央的环形岛屿。克罗姆贝兹接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消息:韩军第1师团已完全占领平壤。

两位重量级人物米尔本与盖伊怒不可遏,其后果不堪设想。他们指责骑兵第7团的新任团长伍尔诺忽视全局战略,仅以一个营的兵力发起进攻,错失良机,因此予以撤职。有人提及伍尔诺是陆军参谋长柯林斯的亲信。怒火中烧的米尔本和盖伊对遥远的柯林斯毫不畏惧,听闻此言更是激起了更大的愤怒,他们怒吼道:“坚决撤销,我岂是那种巴结奉承之辈?”伍尔诺在回忆录中记载,在他担任团长仅四天后,他“高兴地”目睹了哈里斯回归工作岗位,并见证了他一路晋升至五角大楼(哈里斯最终成为四星上将)。

谁将担任团长的职务呢?不如让哈里斯重返岗位。盖伊提出了一个理由,实际上并非正式解除哈里斯的职务,而是考虑到他近期过度辛劳,身为师长,我不忍心看他如此疲惫,于是决定让他返回汉城稍作休整,以示关怀。伍尔诺只是临时负责,而现在,哈里斯的休憩期已至。

面对履职不力的克罗姆贝兹,每当提及这位拙劣的官员,米尔本与盖伊便怒火中烧:难道韩国人都懂得涉渡,而你却一无所知?真是个愚钝之徒。然而,他们无法以此为由将他撤职。盖伊提出,急需一位拥有占领经验的人担任平壤市长,而克罗姆贝兹正是这个“理想”人选。克罗姆贝兹对此深感不满,盖伊却轻描淡写地回应,让他先暂代职务,未来还会让他重返军队,不会影响他的晋升前景。

美军之唯一得益者,系骑兵第8团第3营的营长约翰逊中校(如图所示,居右)。

盖伊果然没有违背承诺,随着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韩军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美军骑兵第1师不得不出动支援。盖伊立刻想到了自己最得力的手下,克罗姆贝兹再度临危受命,重返团长之位。尽管这一幕看似荒诞不经,却也有人因此得益。唯一的得益者便是美军骑兵第8团第3营的营长约翰逊中校。克罗姆贝兹转任市长后,团长的职位自然不能空缺,而这位在全美军第8集团军中公认的团长人选,立刻得到了晋升,先是被任命为代理团长,不久后更是正式接任美军骑兵第8团团长的职务。然而,到了1951年1月,由于在志愿军第38军的挫败下,他被李奇微将军撤职。这位人物日后更是晋升为美军四星上将。

附带一提,与米尔本并肩作战,在坚决果断地指挥部下进行征伐之际,盖伊在日记中记载:“若非米尔本于18日上午无所事事,我们当天便能一举攻入平壤。”

六、美隐因

这场闹剧本应落幕。然而,切勿忘却这场戏码的原定主演——阿尔蒙德麾下的美军第10军,尤其是其旗下的陆战1师。麦克阿瑟曾预测,人民军将展开殊死抵抗,而阿尔蒙德的美军第10军在海军与后勤全力支援下,本可从侧翼轻松取胜。然而,元山港却布满了苏联人的水雷,搭载陆战1师的登陆艇难以靠岸。直至韩军首都师团攻克元山,美军陆战1师仍滞留在海上。这一事件,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笑柄。原本是自愿前往元山的陆战1师,却在海上漂泊了17天,即便是习惯了登陆艇的海军陆战队也难以忍受。怨声载道之下,陆战1师甚至将不满发泄到了麦克阿瑟的家族上。

元山海域,美军扫雷舰触雷。

有人冒失地提出:鉴于元山已被攻占,陆战1师在此登陆显得无足轻重,何不另选登陆地点?此提议者显然缺乏对官场规矩的认识,如此时提出此议,岂非公然挑衅麦克阿瑟的威严?麦克阿瑟闻言怒不可遏,几乎要重现慈禧太后之怒,誓言“若让我一时不悦,便让此人终生难堪”。

美军公开战史及众多关于朝鲜战争的美国书籍中,普遍记载了元山清雷行动,描述了将领们的一致反对、麦克阿瑟的坚持以及第1陆战师被困海上的情景。然而,关于为何会制定如此荒谬的作战计划,却鲜有解释。

实难启齿。这等荒谬的作战策略,竟是出于麦克阿瑟为了将荣耀归于其亲信阿尔蒙德而量身定制的。原本这等事例颇值得一提,阿尔蒙德声名狼藉,攻击他的机会越多,对他越不利。然而,世事难料,原本应作陪衬的沃克却抢先一步。这一点亦是值得一提。然而,在此过程中,美军为争夺功绩,从军长米尔本以下,种种丑态暴露无遗。最终,在精心策划之下,竟被韩国人夺走了胜利的果实。此事实在难以启齿,令人倍感羞耻。

始终有部分人用讽刺的语气提问:既然未曾提及,你如何得知的?其实,我的依据是查阅了公开可查的美军朝鲜战争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