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离开后,俄罗斯不会回到叶利钦时期的样子
那个寡头们围着总统办公室打转的年代已经彻底翻篇了
现在掌控国家命脉的是军工厂的流水线
那些能生产坦克和导弹的生产线
它们发出的轰鸣声比任何寡头的私语都更有分量
权力的游戏规则被重新编写了
过去那些靠着石油和天然气发家的亿万富翁
他们的影响力正在褪色
不对,应该说正在被更具实质性的力量取代
军工业复合体成了新的权力中心
这个转变不是突然发生的
它像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带那样缓慢但坚定地移动着
最终改变了整个政治地貌
现在评判这个变化还为时过早
但可以肯定的是
俄罗斯的未来将沿着军工厂的轨道前进
而不是金融寡头画的蓝图
莫斯科街头要是有人问想不想回到九十年代,路人大概会像躲传染病一样走开。
现在俄罗斯十个地方长官里,至少有八个穿着军装或者别着安全局徽章上班。
总理米舒斯京桌上最着急的文件是关于坦克产量要提高四成的计划。
连偏远地区的工厂都在忙着把民用卡车改成装甲车。
这和叶利钦那时候完全两样了。
那时候总统会议室里坐满了分国有资产的寡头。
现在决策圈里全是念叨主权和技术自主的强硬派。
叶利钦时代的权力游戏很简单,谁控制了能源和银行,谁就能影响克里姆林宫。
九六年七个金融寡头花钱让叶利钦连任,别列佐夫斯基甚至说过能让猴子当总统。
普京上来后用军警和法庭把这些寡头一个个收拾了。
霍多尔科夫斯基进了监狱,古辛斯基跑到了国外,剩下的那些成了政府的跟班。
现在掌权的是安全和军事背景的人组成的网络。
国防部长绍伊古被叫做定海神针。
他搞的军队改革不仅提高了士兵待遇,还建立了特种行动部队。
他那些强硬言论,比如说不介意把日本从地图上抹掉,成了俄罗斯对外态度的代表。
地方上也是这样,莫斯科州长沃罗比约夫以前在国防部干过,圣彼得堡州长别格洛夫是安全局出来的,连远东的州长很多都有太平洋舰队的经历。
他们现在都在推进军工配套产业,和国防部签供货合同。
这跟叶利钦时代卖国企引外资完全不是一回事。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让俄罗斯经济一度还不如挪威。
国库欠了两千亿美元外债,车臣那些地方闹独立。
现在军工复合体成了经济支柱。
二四年军工产值占到GDP的百分之八,带动了钢铁电子这些产业链。
光是莫斯科周边就有三百多家配套企业,解决了二百万人就业。
技术上也自主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连芯片都得进口,现在能自己生产贝加尔处理器用在导弹制导上。
北极油气田开发用国产设备,石油税制改革让国家福利基金储备比零九年涨了五十倍。
这种自主可控的模式和叶利钦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那时候西方公司控制着能源命脉,寡头把利润转到海外,普通人连买面包都得排队。
全俄舆论研究中心的数据说,百分之五十九的俄罗斯人认为叶利钦时代带来的更多是负面影响。
唯一被认可的功绩是把权力交给了普京。
这种集体记忆来自九十年代的创伤。
九八年卢布暴跌七成,老人不得不在街上卖祖传的手表。
住房私有化让失业的人没了家。
寡头用几美元买下油田,转身就把钱存进瑞士银行。
现在民众最关心的是超市物价、暖气供应和子女教育。
二三年政府把医疗支出提高到GDP的百分之三点七,全民医保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
虽然西方制裁还在继续,但战时财政政策通过增税发债这些手段维持了基本民生。
有个退休教师在社交媒体上写过,叶利钦给了我们自由,但自由不能当面包吃。
普京给了秩序,虽然不完美,但至少不用怕明天饿肚子。
也不能这么说,那可能说得太绝对了。
叶利钦的政治遗产已经被系统性地清算了。
他执政末期民众支持率从百分之三十七跌到了离任时的百分之十四。
普京的支持率长期保持在八成以上。
这种反差背后是俄罗斯社会对强权稳定的共识。
军队不再像九三年那样和政府对着干,而是通过阅兵和前线报告成了荣誉象征。
安全机构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参与经济决策。
连文化领域也是这样,祖国保卫者日的盛大庆祝取代了九十年代对西方模式的盲目追捧。
要是普京离任,接班的更可能是绍伊古米舒斯京这些延续军工路线的技术官僚。
不是自由主义改革派。
就像俄政治分析师明琴科说的,我们已经知道三六年之前的俄罗斯政治格局了。
叶利钦时代的混乱,成了今天俄罗斯最强力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