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一辆破旧面包车,外表平平无奇,里面却藏着一个小型加油站吗?”在广东佛山的某个小区门口,这样的场景让人瞠目结舌。7月中旬,全国范围内的黑加油点“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边是执法人员全副武装巡查排查,一边是不法分子花样百出的伪装手段——到底是谁和谁在斗智斗勇?
“我们这儿不是随便能进来的!”一位物流园门岗师傅笑着拦住了记者,“可有些‘老司机’啊,比我还熟路。”另一头,被抓现行的大货司机却振振有词:“老板让在哪儿加就在哪儿加,我只管开车拉货!”这买卖里,到底谁是真正受益者?橇装站、流动罐车、地下交易……这里头水深得很。
面包车也能秒变移动油库?
要说现在做生意讲究创新,可黑市里的脑洞真不是一般人大得出来。横店群演张师傅吐槽:“你别看那破旧面包车不起眼,里头可是暗藏玄机。”记者实地走访发现,有些车辆不仅窗户糊上了深色塑料膜,还悄悄塞进金属箱体和长长的输油管。碰上夜色朦胧时分,加上一声不响地停十来天,要不是有人举报或者无人机巡逻,这种“小老鼠”还真难被逮个正着。
更绝的是,有的小区停车场、物流园区甚至工地角落,都成了这些非法改装车辆的新据点。“以前我们都是靠人工盯梢,现在技术升级,无人机一飞,就把那些鬼鬼祟祟的罐车拍得明明白白。”据发改委工作人员透露,仅本月初,无人机巡查就锁定多起疑似黑加油现场,包括旅游大巴、大货运等行业都牵涉其中。这种猫捉老鼠式较量,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不少市民直呼想不到。
橇装站自用幌子背后的灰色生意
说到“内部自用”的橇装站,不少业内人士摇头苦笑。“按理说,是给自己公司挖掘机、叉车型号专供,但现实中呢?”安徽牌照的大货司机坦言:“反正记账签合同,加多少抵多少运费,老板心里都有数。”
编辑走访发现,在某物流园内,一个标榜自用的小型撬装站,却为十几家不同公司服务。一台电脑十三份电子表格,各类登记账本堆满桌角。工作人员嘴上喊“不对外经营”,实际操作灵活到飞起:有时候直接按市场价算,有时候则通过运费折抵实现资金闭环交易。“我们认的是牌照,不认人的,”前台姑娘补充道,“只要是合作公司的,都能来。”
这种以租代管的新模式,看似降低成本,其实规避了不少监管漏洞。不养自己的运输队,而是租赁社会车辆,再配套提供低价燃料,通过账务操作绕开现金流,把税收压力转嫁出去。据行业专家分析,这类操作取证难度极高,对正规企业形成不公平竞争,也扰乱市场秩序。
偷税漏税为何屡禁不止?
问题来了,为啥打击这么多年,“黑加油”还是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业内专家掰指头算了一笔帐:合法渠道每升汽柴油含40%-50%各类税费,而非法渠道则靠无票走私非标品,大幅压低价格,自然吸引大量价格敏感用户——尤其国五标准以下老旧卡友们,对便宜燃料趋之若鹜。有网友调侃:“哪怕差几毛钱,那也是血汗钱!”
更麻烦的是,不法分子法律意识一点都不差。有些团伙甚至专门请律师团队钻研政策法规,把违法风险降到最低。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