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牛市21年一轮?2046见证新周期!

“牛市十年一轮回”?这个说法不靠谱

你是不是也听过“十年一轮”,认为A股每十年就必然有一场牛市?这种说法很普遍,其实也很片面,甚至容易误导,今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

不光中国,很多股市爱好者都热衷于数周期,他们喜欢拿历史数据来推断“牛熊轮回”,美股平均每九年一个大行情,港股也有类似说法,光看数字,你会发现,这一套并不总是灵验。A股从95点涨到6124点,整整用了18年,结果,之后又在熊市里震荡了18年,这轮长达36年的循环,跟民间传说的“十年一轮”完全对不上。可见,年限绝不是划分牛熊的万能标尺。

为什么大家还是那么在意“十年一轮”?周期论是一种心灵安慰,投资者希望有简单的判断标准,这样,买卖的时候心里能有依据,你觉得“才熊市八年,先别买”,或者“刚牛市三年,涨幅还在后头”,但实际上,股市的长周期挺难预测,市场并不会等你满十年来一波,往往是在大多数人彻底灰心时,行情才悄然起步。

说起来,数据最有说服力。我们看全球三大市场的周期表现。A股最明显,18年牛,18年熊,一轮生死拉锯;美股从1929到1982,整整五十多年,才结束熊市转牛市;而港股经历过上世纪末亚洲金融风暴后,反弹时间远超传统周期。由此可见,经济环境、政策变化、技术进步,这些因素远比周期年限更重要。

A股1992年到1993年的两次冲高,很多人以为牛市正式来了,结果没过多久,市场又跌回325点,后来,市场经历了数次波动,直到2007年才见到6124点巅峰。这中间不仅有政策调整,还有投融资环境变化,比如1996年股票数量激增,交易制度更新,都推动了行情节奏的变化。同期,美股互联网泡沫时期,也曾出现五年快牛,然后连跌七年,,只有那些能顺应科技浪潮的公司完成了逆袭。

既然牛熊年限不固定,那么投资者该怎么看待大行情?更重要的是看市场结构与资金流向,现在正值量化时代,算法交易逐步占据主导,过去流行的“数浪判顶”已经没啥用处,行情往往以波浪形式推进,短期涨跌更加剧烈,但长期趋势反而更清晰,只有等行情结束,才能真正知道周期是几年还是十几年。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市场分析者开始关注长期逻辑,而不是简单用年限猜涨跌。

今年2024年A股即将启动新一轮大牛市,有人预言这轮牛市可能会持续21年,听起来有些惊人,美股也曾有过三十年慢牛,全球金融市场经过制度完善和资金结构优化,牛市本来也越来越长。有研究显示,如今养老金、险资、境外长期资金逐步进入A股,资金稳定性远高于过去游资时代,截至2023年末,公募基金资产已经突破30万亿,外资持股比例达到历史高点,这些“长钱”决定了行情的持续性。大牛市维持二十年,并非空谈。

故事远没有那么简单,牛市来了,不代表所有股票都能涨,过去的经验是大牛市里也有熊股,有些公司业绩差,管理混乱,即使身处牛市,也只能一路下跌,比如2015年-2023年,累计退市的A股公司已经超过90家,部分个股从高点跌到谷底,被市场淘汰,这说明,行情好坏跟板块与公司本质息息相关,盲目坚守毫无意义,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关注筛选能力,而不是闭眼持有。

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贵州茅台2001年上市,正好赶上上一轮牛市起点,结果经过21年经营,市值翻了几十倍,期间经历了两次大熊市,却始终保持业绩成长;反观同一期上市的某钢铁企业,营业收入连年下滑,如今股价已跌破发行价,甚至面临退市危机,由此可见,行业和公司差异决定了结果,不是周期能解释的。

底层逻辑就是周期没有固定长度,市场决定股价,选择比等待重要。如果你只信周期,等牛市轮回,也许你会等一辈子;如果你懂得研究质地,挑选有潜力的公司,哪怕在熊市,也有超越行情的机会。还有一个细节,量化交易让行情更复杂了,短线波动激烈,但资金更倾向于拥抱优质赛道,这也是为什么医疗、科技、消费龙头能在各种行情中持续创新高,普通公司反而被边缘化。

综上来“十年一轮牛市”只是投资者的心理投射,真实的市场逻辑要复杂得多,周期并不重要,结构才决定胜负,选股胜于择时,耐心搭配智慧,才能笑到最后。

最后,既然新一轮大行情可能长达21年,你是否已经做好准备?面对各种赛道与公司,你会如何挑选?你信周期,还是信结构?欢迎评论交流,说说你的看法,点赞收藏,和我们一起见证A股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