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国乒天后,陈梦捞金刘诗雯搞事业,才懂格局差在哪

“我的时代来了!”

,就这五个字,当年陈梦在东京奥运会吼出来,半个乒乓圈都得抖三抖。

这话说得狂吗?

狂。

简直是把“谦逊”这两个国乒祖传的字,按在地上摩擦。

可你要是把时间倒回去十年,看看那个在亚运会决赛场上被师姐们轮番“教育”、哭得稀里哗啦的小姑娘,可能就咂摸出点别的味儿了。

那会儿的陈梦,惨,是真的惨。

头顶着个“黄晓明表妹”的光环出道,结果呢?

光环没带来啥好运,反倒成了压力锅。

前面有李晓霞、丁宁、刘诗雯三座大山,她就是那个永远的“望山跑死马”,拿亚军拿到手软,人送外号“千年老二”。

那种感觉,就像你打游戏,眼看就要通关了,结果boss次次把你秒回泉水,换谁都得心态爆炸。

所以东京那一嗓子,与其说是宣告,不如说是一种积压了十年的怨气、不甘和委屈的集中泄洪。

就在陈梦还在为了一张大赛决赛门票死磕的时候,刘诗雯早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那年她才19岁。

天才少女的剧本,开局就是王炸。

长得甜,球风快,人送外号“小枣”,谁都觉得她会是下一个邓亚萍、王楠。

可老天爷就爱开玩笑,给了她顶级的天赋,偏偏没给一颗大心脏。

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成了她一辈子的心魔。

决赛丢两分,直接把煮熟的鸭子给放飞了。

我还记得她输球后那个镜头,小姑娘一个人蹲在角落里,肩膀一抽一抽的,感觉天都塌了。

那一跤,摔得太狠了。

这么一对比,就有意思了。

一个是在泥潭里硬生生把自己拔出来的“逆袭者”,一个是拿了一手好牌却打得磕磕绊绊的“天之骄女”。

她们俩的职业生涯,就像两条缠在一起的麻花,互相较劲,也互相成就。

陈梦的韧劲儿,恰恰是刘诗雯缺的;而刘诗wen的灵气,也是陈梦早期模仿不来的。

聊到陈梦现状,就绕不开她那位大明星表哥。

奥运夺冠后,无缝衔接,直接签了黄晓明的公司,一头扎进娱乐圈。

这操作,简直就是把“国乒奥运冠军”这块金字招牌,当成了一张进入名利场的VIP通行证。

上综艺、拍广告、搞直播,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她微博底下全是夸她妆发好看的,技术粉的心估计都凉了半截,感觉自家辛辛苦苦养大的冠军白菜,被娱乐圈给拱了。

这路子熟不熟?

张继科当年就是这么走的,结果呢?

一地鸡毛。

运动员的根,终究还是在赛场。

刘诗雯呢?

她选择了另一条路。

东京奥运会混双决赛输球,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没哭,但那个眼神,比哭还让人难受。

之后她就慢慢淡出了,再出现时,身份变成了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这选择,很“刘诗雯”。

她没去捞快钱,而是选择回到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圈子,用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乒乓生涯。

去给运动员发声,去参与规则制定,这份格局,可不是谁都有的。

她走的,更像是邓亚萍和刘国梁的老路子,把赛场上的声望,转化成了行业里的话语权。

所以你看,同样是功成名就,一个把乒乓球当跳板,跳进了更广阔的商业世界;一个把乒乓球当归宿,选择在幕后继续深耕。

两条路,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选择的不同。

陈梦抓住了时代的红利,把自己的价值变现,这在今天看来,是聪明的。

刘诗雯守住了内心的热爱,为这项运动的未来添砖加瓦,这是情怀。

只是,很多年以后,当人们再提起这个时代的女子乒坛,陈梦的名字,可能更多会和综艺、时尚联系在一起;而刘诗雯这个名字,大概率会写进乒乓球的历史档案里,旁边标注着她推动的某项改革。

一个赚到了真金白银,一个赚到了历史地位。

这其中的差别,可能就是她们今天不同选择的最终答案吧。

所以,这事儿就有得聊了。

一个拿着球拍杀进了名利场,一个放下球拍走进了会议室。

未来谁的江湖地位更高?

这问题扔给你,你怎么看?

评论区掰扯掰扯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