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罩眼”巨兽坠落北非空中奇观

上世纪70年代初,利比亚就曾向苏联表达了采购图-22的意向,后来在1975年初正式开始接收。最终,利比亚得到14架图-22B轰炸机和2架图-22U教练机,这些飞机都部署在利比亚空军第1122中队。不过,利比亚引进的图-22B是出口版本的型号,拆除了原配的侦察设备,保留了雷达用于执行常规轰炸任务,不能搭载或使用空地导弹和空舰导弹啦。

苏联愿意卖出图-22,主要是为了换取硬通货和情报,还想帮卡扎菲对付西方。与此同时,把图-22卖给利比亚,也符合当时苏联通过军售扩大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整体策略。

利比亚地图-22机队曾参与过几次行动,比如对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国际机场的一次空袭,利用超低空飞行巧妙躲过了法军雷达。由此看来,在特定战术条件下,它依然能展现一定的突防能力嘛。不过,利比亚的图-22在维护和保养方面高度依赖苏联顾问。等到1991年苏联顾问团撤走,苏联解体后,利比亚的图-22因为缺少维护和零件供应,很快就失去了战斗力,最后都遗弃在艾约夫拉空军基地了。

利比亚空军一般会让图-22在高空以超音速或高亚音速飞行,主要目的是降低被拦截的可能,然后对目标区域进行水平轰炸吧。因为没有苏制的精准制导武器,图-22的轰炸方式也算比较原始,基本就是飞到目标上空,打开弹舱,然后用“地毯式”投弹,把大量自由落体炸弹扔下去——这种临空轰炸的精度非常差,主要是用来攻击城市、机场这些大块头的目标,更多是为了制造心理压力,差不多算敲晕敌人,而不是追求精确摧毁军事设施。

1979年,为了支援伊迪·阿明的政权,利比亚的图-22曾对坦桑尼亚的姆万扎和坦噶两座城市进行轰炸。除了造成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外,这次行动对于坦桑尼亚的军队作战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实质性效果。

而且,利比亚的图-22轰炸机在作战过程中遭到中近程防空导弹击中坠毁。

在1979年乌干达-坦桑尼亚战争期间,一架图-22在完成轰炸后,在准备降落或者在较低飞行高度时,被坦桑尼亚士兵用单兵携带的防空导弹锁定并击落。这也是图-22“眼罩”首次在实战中被击中的纪录,严重打击了它的名声。(9K32“斯特雷拉-2”,这是苏联早期制造的便携式防空导弹);而在战争接近尾声时,一架未能起飞的利比亚图-22在恩德培机场,被坦桑尼亚军队的地面火力摧毁。

在“丰田战争”期间(1987-1988年,乍得),乍得北部,利比亚图-22遇到的损失更加严重,主要是因为法国援助的先进防空体系发挥了作用。法国的“响尾蛇”野战防空系统是一款机动性强、全天候作战的近距离低空导弹设备,专门用来保护重要地区的空中安全。

因为图-22的战术太落后,乍得和法国的雷达操作员可以轻松算出这架轰炸机的航线、速度和到达时间,结果就是图-22缺少有效的电子干扰设备,就像一只在黑夜里用探照灯照明的巨兽,完全暴露在敌人的导弹系统之下。据说,它成功击落了至少两架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图-22;再者,美国制造的FIM-92“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那个时候是最先进的便携式防空武器之一,是由美国提供给乍得反政府武装的(后来被乍得政府军用上了),它的红外引导头比苏制“斯特雷拉-2”更灵敏,攻击范围也更全向。据外媒报道,至少有一架图-22被“毒刺”导弹击中了。

作为苏联第一代超音速轰炸机,电子装备相对落后,没有什么有效的自卫和反击手段,轰炸的方法也比较简陋;加上利比亚空军的训练不到位,缺乏完整的作战体系支撑,经常让图-22在没有战斗机护航和电子对抗的情况下执行任务;它被各种武器击中——从最基础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到先进的区域防空系统,结果也说明它在现代战场上的存活几率相当低。

在整个1980年代的乍得冲突里,图-22老是对恩贾梅纳这个首都和其他一些城镇炮轰啊。然而,这些轰炸更多就是用来吓唬人,没能给利比亚地面部队提供什么实质性的支援,也没能阻挡乍得军队的推进;这“眼罩”在利比亚手里,更像是一种“吓唬工具”,它的战斗价值远远比不上它的政治象征意义。这些轰炸从来都没有真正改变过任何一场战争的走向。

利比亚的图-22机队并没有帮卡扎菲实现他想在地区里称王称霸的梦想,反倒成了他兵败如山倒、战略失误的一个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