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1日,美国加州帕姆代尔第42号工厂中,第4架B-21隐身轰炸机已成功完成首飞。
这架编号靠后的“新成员”,被悄然接装到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第420飞行测试中队。试飞任务结束后,它和此前首飞的第一架B-21罕见地站在了一起,进行了同框拍摄。
比起两年前的那架“地狱犬”,新飞上天的B-21在细节和工艺层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23年11月10日,第一架B-21完成了试飞,标志着美军新一代战略轰炸机正式从图纸阶段跨入实物验证期。
紧接着,制造方又在42号工厂生产了两架静态与地面测试专用的原型机。项目内部的协议明确,B-21原型阶段将至少制造6架,并按照接近量产标准进行建造。
也就是说,即便还挂着“原型机”的名头,它们也并非实验性质的试验平台,而是具备实战能力的预战斗单元。只要完成全部测试环节,就可以直接转交作战单位服役,无需再额外制造同型号的实战版。
在外观上,新型B-21的身份标识也发生了变化。首架“地狱犬”的前轮舱门上绘有一头三头犬的图腾图案,象征意义明显;而这架编号靠后的机体,则在舱门位置画上了斯巴达头盔配翅膀的标识,下面交叉着两支长矛。
虽然整型系列的官方绰号统一为“突袭者”,但每架机体显然拥有自己的个性徽标。
机体结构的演化尤为显著,最初试飞的那架B-21表面粗糙,在飞行中姿态也相对保守。此次完成首飞的第4架,外表处理趋近成品,表面几乎看不到暴露设备,表皮涂层更为光滑,涂装与线条也更贴近实战使用阶段的成熟设计。
从飞行画面上看,它的姿态比之前自然许多,整架飞机在空中更接近于正式量产阶段的稳定状态。
这架B-21的机腹下方可清晰看到一整块中央弹舱区域,舱门与机体腹面连为一体,在主弹仓两侧,还有两个面积更小的开口,形状近似,当前推测可能用于安装电子设备或远程空空导弹系统。
虽然官方尚未明确这些开口的具体用途,但整体结构沿用了B-2时期的集中式弹仓布局。与“地狱犬”首架不同的是,这次舱门边缘的加工更光滑,没有出现早期试制阶段常见的粗糙感。
这些外观和结构层面的变化,反映出B-21项目当前已顺利完成初期验证任务,并进入高成熟度试验期。从技术节奏来看,接下来的第五、第六架原型机可能将承担更高强度的实弹投放测试和电子系统对抗实验。
作为当前唯一一型进入实质飞行状态的第六代轰炸机,B-21的推进速度,正悄然拉开了与其他国家战略轰炸机项目之间的距离。
随着B-21项目进展曝光,国内舆论场上也再度响起对轰-20的关注。在2024年3月,一次记者采访中,空军副司令员王伟曾透露,轰-20“很快就会露面”。
于是那一年的九三大阅兵前,不少观察者预测新型轰炸机将首次公开亮相,然而最终出现在阅兵梯队中的,依旧是轰-6K。
坊间有声音猜测,或许轰-20在关键技术节点上遭遇了瓶颈,因此公开时间一再推迟,但这种猜测很快就被其他航空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所冲淡。
比如第六代战斗机、第五代隐身舰载机、无人僚机系统,以及舰载固定翼预警机等多个高难度型号陆续对外展示,在航展或阅兵中先后亮相。
结合这些信息,有观点提出,轰-20项目的节奏并非因为“卡壳”,而是起初的技术设定略显保守,当前正在重新修订方案,以适应未来空天打击任务的新要求。大改动背后的逻辑,更多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倒逼,而非能力不足造成的滞后。
从军工产业的一贯风格来看,这类战略平台的研制往往遵循极高保密级别,在技术方案未完全定型前,不会贸然对外公开。
加之轰-20承载着中国空军由“区域威慑”向“全球打击”跨越的重要节点意义,其对平台技术的标准远高于常规战机,不仅要飞得远、打得准、隐身性能出色,还要在网络体系战中具备节点接入能力。
每一个细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次大修或重新定位,对于项目全周期而言可能只是阶段性调整。
当前社交平台上流传的一些关于轰-20“失败”“搁置”等说法,并无真实依据。从已公开的装备体系推演,轰-20的地位仍处于体系中枢,具备极高战略预期。
而一旦这款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完成首飞,其影响力将不亚于B-21的首度公开。到那时,中美之间的空中力量竞速将正式进入六代轰炸机对决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