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1669 年)五月十六日,紫禁城武英殿内,一场看似寻常的 “布库戏”(满族摔跤游戏)正在上演。16 岁的康熙皇帝端坐殿上,目光却紧盯着场中 —— 当少年侍卫们突然扑向 “陪练” 的鳌拜,将其按倒在地时,殿外突然冲出几位身着朝服的大臣,当场宣读鳌拜 “结党营私、欺君罔上” 的罪状。这场震惊朝野的擒鳌行动,让康熙彻底掌握皇权,而参与其中的 5 位核心功臣,此后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有人成了康熙倚重的肱骨之臣,有人卷入储位之争惨死,还有人在权力漩涡中悄然隐退。他们的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欢,更藏着康熙 “恩威并施” 的统治智慧。
要弄清这些功臣的结局,首先得理清擒鳌拜的 “核心团队”—— 并非电视剧里虚构的 “魏东亭” 之流,而是《清史稿》《清圣祖实录》明确记载的 5 人:一等侍卫索额图、东阁大学士黄锡衮、户部尚书王弘祚,以及负责执行擒捕的两位侍卫统领多隆阿、倭赫。这 5 人分工明确:索额图负责选拔训练少年侍卫,黄锡衮、王弘祚在朝堂上牵制鳌拜党羽,多隆阿、倭赫则直接指挥侍卫动手,共同完成了这场 “不流血的政变”。
索额图:从 “首功之臣” 到 “本朝第一罪人”
在擒鳌拜的功臣中,索额图的身份最为特殊 —— 他是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之首索尼的第三子,也是康熙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康熙六年(1667 年),索额图主动辞去吏部右侍郎,改任一等侍卫,表面上是 “自降官职”,实则是为了接近康熙,暗中筹备擒鳌事宜。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训练布库少年、制定擒捕方案、联络反对鳌拜的大臣,几乎都由索额图一手操办,康熙后来也直言 “擒鳌拜,索额图为首功”。
擒鳌成功后,索额图迎来仕途巅峰:先任国史院大学士,后改保和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权倾朝野。他参与平定三藩之乱、签订《尼布楚条约》、征讨噶尔丹,一度成为康熙最信任的大臣。但权力的膨胀让他逐渐迷失 —— 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索额图因全力支持太子胤礽,被卷入 “九子夺嫡” 的漩涡,康熙斥责他 “结党营私,助太子谋逆”,将其革职圈禁于宗人府。更残酷的是,康熙特意下旨:“索额图乃本朝第一罪人,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 最终,这位曾助康熙掌权的功臣,在圈禁中被活活饿死,时年 67 岁。索额图的悲剧,本质上是触碰了康熙 “储位不可干预” 的底线 —— 康熙可以容忍功臣掌权,却绝不能容忍有人威胁皇权传承,哪怕是曾经的 “首功之臣”。
黄锡衮:文臣功臣的 “全身而退”
与索额图的大起大落不同,文臣出身的黄锡衮,结局要平稳得多。这位福建晋江人,是顺治九年的进士,因刚正不阿,在鳌拜专权时多次直言进谏,被鳌拜视为 “眼中钉”。擒鳌拜前,黄锡衮利用东阁大学士的身份,暗中联络六部官员,收集鳌拜 “克扣军饷、任免私党” 的罪证;行动当天,他又坐镇内阁,防止鳌拜党羽调动兵马,为康熙稳住了朝堂大局。
康熙亲政后,黄锡衮因功升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管兵部事务。他不像索额图那样热衷权力,反而多次以 “年老体弱” 请求退休,康熙挽留再三,最终允许他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致仕。退休后的黄锡衮回到福建老家,专注于乡梓公益,修建书院、疏浚河道,深受百姓爱戴。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黄锡衮病逝,享年 77 岁,康熙特意下旨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 “文僖”,算是难得的善终。黄锡衮的智慧在于 “知进退”—— 他深知康熙对文臣 “不结党、不恋权” 的要求,在功成名就后主动放权,既保全了自身,也赢得了皇帝的尊重。
王弘祚:律法专家的 “平淡落幕”
如果说索额图是 “行动总指挥”,黄锡衮是 “朝堂稳定剂”,那么王弘祚就是 “善后总策划”。这位出身云南的官员,精通律法与财政,在擒鳌拜后,奉命主持清理鳌拜党羽的工作 —— 他制定了 “首恶必办、胁从不问” 的原则,既严惩了鳌拜的核心亲信(如班布尔善、玛尔赛),又避免了大规模株连,仅用三个月就稳定了官场秩序。康熙曾评价他 “治事精详,不伤无辜,乃朕之良臣”。
但王弘祚的仕途并未因此一路顺畅。康熙十二年(1673 年),三藩之乱爆发,王弘祚因建议 “暂缓撤藩”,与康熙的主张相悖,被调任工部尚书,逐渐淡出权力核心。不过康熙并未亏待他,康熙十九年(1680 年),王弘祚以 “加太子少保” 的荣誉致仕,回到陕西韩城老家。他晚年闭门著书,整理修订《大清会典》,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去世时,康熙还特意派官员前往祭奠。王弘祚的结局,代表了清代文臣功臣的 “常规路径”—— 有才干但不涉党争,虽因政见不同被边缘化,却能保住荣誉与平安。
多隆阿与倭赫:侍卫统领的 “沉默结局”
相比前三位文臣武将,直接动手擒鳌拜的两位侍卫统领多隆阿、倭赫,在正史中的记载要简略得多,但他们的结局同样值得玩味。多隆阿是满族正白旗人,出身军功世家,擒鳌拜时他负责挑选 20 名精锐侍卫,并亲自带队执行擒捕;倭赫则是康熙的贴身侍卫,在行动中第一个扑向鳌拜,手臂被鳌拜的刀柄砸伤。
康熙亲政后,多隆阿因功升任镶黄旗蒙古都统,后来参与征讨噶尔丹,在昭莫多之战中立下战功,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病逝于军中,算是 “马革裹尸” 的武将归宿。而倭赫的结局则有些 “神秘”—— 他在擒鳌拜后被提拔为銮仪卫使,负责皇帝的仪仗安全,但康熙十五年(1676 年)后,正史中就再也没有他的记载。有学者推测,倭赫可能因 “识字不多、不善官场”,在平定三藩期间被调往地方军营,最终默默无闻地去世;也有人认为,他可能在某次护驾中殉职,因职位不高未被详细记载。无论如何,这两位 “执行者” 没有像索额图那样卷入权力斗争,结局虽平淡,却也避免了悲剧。
从这 5 位功臣的命运中,能清晰看到康熙的 “帝王心术”:对有野心、涉党争的索额图,他毫不留情地清除,以儆效尤;对知进退、不恋权的黄锡衮、王弘祚,他给予荣誉与善终,彰显 “皇恩浩荡”;对出身底层、仅尽职责的多隆阿、倭赫,他论功行赏却不委以重权,避免其成为新的隐患。这种 “区别对待”,既巩固了皇权,又维护了朝堂的稳定,堪称清代帝王御下的典范。
有趣的是,康熙晚年曾对近臣感叹:“擒鳌拜时,诸臣皆有大功,然能保始终者,唯黄锡衮一人耳。” 这句话道破了封建官场的生存法则 —— 功臣的结局,不仅取决于功劳大小,更取决于是否懂得 “伴君如伴虎” 的分寸。索额图的悲剧,在于他把 “功劳” 当成了 “特权”;而黄锡衮的善终,在于他始终把 “本分” 放在 “名利” 之前。
如果让你回到康熙年间,成为擒鳌拜的功臣,你会选择像索额图那样追求权力,还是像黄锡衮那样急流勇退?你觉得康熙对索额图的处置,是 “薄情寡义” 还是 “帝王必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