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爆:游客投诉点的馄饨上来抄手,新闻火了

游客点馄饨上桌抄手拒付餐费 地域称谓差异引热议

“点的馄饨变成抄手,这是欺诈!”11月4日,成都一家抄手店发生消费纠纷,外地女游客用餐后以“货不对板”为由拒绝支付28元餐费,扬言投诉,店主怒怼“碰瓷”的视频引发全网3.9亿次围观,#抄手馄饨是一回事吗#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据店主发布的视频显示,游客称中午刚吃过馄饨,店内上桌的食物与之“形状、馅料完全一致”,但菜单标注“抄手”,涉嫌抬价欺诈。已食用大半碗的她要求全额免单并赔偿误工费,而店主指着“老成都抄手”招牌辩解,开了8年店从未有人质疑“川渝抄手即江浙馄饨”,周围食客也纷纷佐证本地叫法习惯。

类似纠纷并非个例,此前广州荔湾也曾有游客因点“云吞面”上“馄饨”闹到派出所,民警调解时直言“如同土豆和马铃薯,属地域称谓差异”。法律专家指出,商家明码标价且食材与描述一致时,游客拒付涉嫌违约,抄手、馄饨、云吞等属同物异名,不构成欺诈。这些称谓差异源于地域文化,川渝抄手多配红油汤底,江浙馄饨侧重清汤鲜味,但核心都是皮包馅面食。

网友精彩看法

- 本地网友:“招牌写得清清楚楚,吃大半碗才说不对,明摆着想白吃,别拿无知当理直气壮。”

- 理性派:“提前百度或问一句就能避免,商家多句解释,游客多份理解,没必要激化矛盾。”

- 法律视角:“接受服务就得付款,称谓差异不是拒付理由,真维权也得讲基本逻辑。”

新闻来源:今日头条、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