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印尼引进中国歼10绝对是一场惨败,若开战必将自食其果

一笔还没彻底敲定的军火买卖,怎么就让邻国印度媒体直接喊出了“绝对是灾难”?这事儿听着就透着一股不寻常的火药味,主角是中国、印尼,还有在一旁急得跳脚的印度。

这股火气,首先就源于印度那颗被刺痛的“玻璃心”。要知道,印度一直有个“大国梦”,梦想着自家的武器能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扬眉吐气。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捣鼓出来的“光辉”战斗机,就是这个梦想的承载者。

印度没少拿着它去东南亚国家巡回路演,尤其是在马来西亚的竞标中,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结果呢?人家最后选了韩国的FA-50,连个安慰奖都没捞着。

现在倒好,隔壁的印尼压根没考虑“光辉”,直接把橄榄枝抛向了中国的歼-10。这一下,简直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印度制造”的脸上。自己家的宝贝推销不出去,竞争对手的爆款却卖得风生水起,这种强烈的落差感,让印度媒体的心态彻底崩了,那股酸味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当然,如果仅仅是丢了面子,倒也不至于让《欧亚时报》这种级别的媒体喊出“灾难”这么重的词。更深层的原因,是印度感觉自己的战略后院“起火”了。

多年来,印度一直推行“东进战略”,拼了命地想在东南亚刷存在感,拉拢东盟国家,目的就是为了平衡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印尼,作为东盟人口最多、体量最大的国家,又是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关键角色,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在印度眼里,印尼就是这盘大棋里最关键的一颗棋子。可现在,这颗棋子非但没有靠向自己,反而转头去采购中国的核心军事装备。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卖出了武器,更是在印度的战略腹地打下了一个楔子,这让印度苦心经营多年的地缘布局显得尴尬无比。所以,他们说的“灾难”,更多的是站在自己战略受挫角度上的一种哀嚎。

那么,被印度媒体如此看衰的印尼,难道真的是下了一步昏棋吗?恰恰相反,印尼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咱们先算一笔最简单的经济账。

法国达索公司卖的“阵风”战斗机,号称是“空中奢侈品”,性能确实不错,但价格也高得吓人,42架就要价81亿美元,平均一架将近2亿美元,这还不算后续昂贵的维护和弹药费用。印尼的财政部长普尔巴亚都出来说话了,强调预算早就批了,言下之意就是,钱得花在刀刃上。

中国的歼-10CE就不一样了,它走的是“好用不贵”的亲民路线。同样一笔钱,买“阵风”只能买一个中队,买歼-10可能就能装备两个,剩下的钱还能用来搞飞行员培训和建立维护体系,这笔账谁都会算。

更何况,歼-10CE的性能一点不含糊,军事专家张学峰早就分析过,它装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射程超过200公里的霹雳-15空空导弹,在某些关键指标上,甚至比“阵风”现有的配置还要占优。

印尼空军要的是能立刻形成战斗力的可靠工具,而不是需要小心翼翼供起来的“奢侈品”。

钱和性能之外,印尼更看重的是“自由”。这些年,印尼在对外军购上没少吃“卡脖子”的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跟韩国合作研发的KF-21战斗机项目,印尼投了大量资金,结果不仅核心技术摸不到,还得处处看人脸色,合作一度濒临破裂。这种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印尼早就受够了。

而中国军售的最大特点,就是“卖装备不捆绑政治条件”,还能提供全套的技术转让和售后支持。这种模式正中印尼下怀,它意味着印尼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不用再担心哪天因为某个国际问题,自家的战斗机就变成了飞不起来的“废铁”。

买歼-10,买的不仅是飞机,更是买一份“战略自主”的底气。

回到印媒那个“开战必吃亏”的论调上,这就更显得可笑了。什么叫实战检验?巴基斯坦空军就是最好的例子。巴基斯坦装备的歼-10C,与印度空军长期处于高强度对峙状态,巴方对其评价是“异常出色”。

面对同样的对手,经过实战考验的装备,其可靠性远比纸面数据更有说服力。印尼军方在做决定前,不可能不参考巴基斯坦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经验。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印尼空军未来的后勤体系确实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们的机库里,停着美制的F-16、俄制的苏-27/30,现在又要加入中国制的歼-10,这“三国演义”般的装备构成,对地勤和指挥系统来说绝对是一场噩梦。

但这更像是一种“甜蜜的烦恼”,是印尼为了摆脱对单一武器来源的依赖,主动选择的一条艰难但自主的道路。这并非是陷入困境的“苦果”,而是一个崛起中大国为了掌握自身命运,必须付出的代价和阵痛。

说到底,在这场围绕歼-10的国际博弈中,根本没有谁对谁错,只有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的精明计算。

一个国家的所谓“灾难”,往往只是另一个国家深思熟虑后的最佳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