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啊,普洛斯(GLP)又回来敲锣了,这可是物流圈那颗经常闪烁的星,最近关于它要把中国板块上市的风声,就跟写实剧里的悬疑桥段一样反复,但总是不见真刀实枪的落实,直到厚朴、高瓴、中银、万科这几个重量级玩家集体亮相作股东,哎,谁还敢说没看头?
我第一眼看到“2026年IPO”,脑子里那个问号只能用大写加粗。不是吧兄弟,你不是已经玩过资本市场了么?大家都记得2010年普洛斯在新加坡那场轰动一时的上市,光那场募资的速度,都能当资本领域“别人家孩子”典范教材,说白了,当时就是杠杆拉满,面子够大。但剧情急转弯,2017年就来了个中资财团116亿美元大手笔私有化,退市,彻底改姓了“中”。是不是感觉这波操作跟做汉堡一样层层叠加,香味浓郁,吃着还带劲?
那么这次又翻开IPO剧本,不禁就想多嘴一句:到底是啥动力让普洛斯这只老猎犬再度冲刺资本赛道呢?有人说是因为全球策略调整,也有人搬出2025年那笔52亿美元的基金管理业务转手Ares Management的交易当佐证,但你信不信,这背后或许还有更复杂的考量。
资本里边,钱是一面旗帜,另一面是身份。普洛斯这几年在中国市场拼了命地加码,压根就像是把半条命系在这块广阔的物流地皮上。70个地区、450+处物流仓储和研发设施,吹牛都不用打草稿,资产管理规模也干到790亿美元的量级,全球都得投来艳羡的目光。这成绩吧,确实够格拿去资本市场炫耀一波,但再仔细扒拉一下,普洛斯不是啥“干完就走”的散户选手,而是沉得住气搞长期布局的大玩家。
可能有人会问,像普洛斯这样有资历、有实力、有背景的公司,为什么还要IPO呢?难道是缺钱?这还真不好说。大家都以为“上市就是圈钱”,但现实里低头思考一下,IPO更多是一场身份洗牌和扩张的催化剂。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物流地产和基础设施正值“新基建”热潮,资本故事讲得好,估值也能跟着起飞。厚朴、高瓴、中银、万科这队“后援团”加持,给足了底气,有点像篮球场上的超级首发阵容——天时地利人和,谁不爱看?
不过你琢磨一下2025港股市场的表现,光数据就让人怀疑是不是看花了眼。43只新股,首发募资超过一千亿港元,直接干翻了前一年的总额。宁德时代一票就卷了410亿港元,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也来打辅助。普洛斯这时候冲进香港IPO,既有现实基础,又有氛围助力,明摆着一场“时来运转”的资本大戏。Gunther Hamm讲得中气十足,说现在是促成中国业务上市的好时机。港股“回血”,风向标亮了,不趁这会儿上去蹭个名额,岂不是对不起投资人和股东的那份期待?
但隐藏在光鲜背后的谜题并不止于此。早在2022年,普洛斯就隐晦地申请投资业务赴美IPO,目标融资20亿美元,结果一问,官方态度就是“不予置评”。到了去年尾声,港股又成热门话题,《智通财经》曝出跟多家投行初步接洽上市细节,可最终估值和募集金额谁都没敢拍胸脯说靠谱。只有“公司总资产净值约200亿美元”这颗定心丸扔出来,但在资本市场,你懂的,数字就是用来反复推敲和谈判的筹码。
咱们再往下扒,在普洛斯的模式车库里,其实藏着好几把“资本工具箱”。比如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金普洛斯REIT,就是国内“首发+扩募”双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代表选手,哪里用钱、哪里扩张,几乎每一步都和资本化运营沾边。要说经验,普洛斯绝对是老江湖,不紧不慢,把每个步骤都掂量得清清楚楚。你再看它与Ares Management的那笔“割据”交易,表面看是为了获得52亿美元流动性,事实上可能是在为中国主场加码做铺垫。毕竟,“全球战略调整”这种事,说出口好听,动手才见真章。
让人好奇的是,面对这波上市计划,不少小伙伴肯定会想,上市之外,普洛斯到底还有啥野心?毕竟资本市场充满了“变脸”,IPO能带来流动性,但股权架构、公司治理、未来扩张步伐都可能重新洗牌。更关键的是,这种大型物流地产公司,和传统互联网或制造业上市玩法压根就不是一套剧本。物流行业本来就是资产密集型、“慢热”型选手,动不动二三十年的周期,而资本市场偏偏喜欢“快节奏”、“炒热点”,两者揉在一起会不会有点“水土不服”?
你总结下普洛斯这些年的行动轨迹,仿佛在看主线剧情的反复穿插。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母公司ProLogis“割舍”亚洲业务,“断臂求生”,成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新宠。2010年登陆新加坡资本舞台,创下当时全球最大不动产IPO记录。2017年又调头拥抱中资财团116亿美元私有化,亚洲史上最大PE交易之一,直接退市转入“中资控股”模式。每次转折,都伴随着市场环境和自身战略的变化,说穿了,普洛斯一直在给自己“找新身份”,谁都不敢保证下一步还会玩出啥花样。
而这次冲刺中国业务IPO,无论最终落脚点是香港,还是有啥新的资本运作,可预见的是,普洛斯做的不只是“圈钱”,更在寻求全球与中国市场的最佳平衡点。资产如此庞大、股东阵容亮眼、运营经验扎实,谁都能嗅到这个故事的背后,不单纯是物流行业的一次变革,更是中国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升级的大势所趋。
当然,别把普洛斯想简单了。作为全球物流及产业基础设施运营商,它在中国的动作本就远不止仓库和厂房,那些隐形的“资金流”、“资产流”、“信息流”才是真正推动整个行业甚至经济链条的隐形引擎。普洛斯中国的上市计划,不只是财团间的资本博弈,更折射着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下注频率——只是这场博弈赢面到底有多大,还得再观望两年才算见分晓。
但话说回来,资本的故事没有最低分,只有更精彩。普洛斯这波“再上市”计划,表面看是顺应港股市场复苏大风口,实际上是全球战略和国内发展双重需求的综合体现。有背景、有规模、有先例、有趋势,不管最后IPO地点选定香港还是其他,背后的逻辑是:谁能最有效地把中国故事讲明白,让全球投资人买账,谁才笑到最后。
所以摆在眼前最大的悬念就是:普洛斯这场IPO到底能不能如期、如愿、更如人所料地落地?资本市场的变幻无常,谁都不能打包票,也没人敢随便吹牛说结果。但厚朴、高瓴、中银、万科这些大佬既然集体押宝,大概率不会只是来喝个“上市酒”,他们更在意的是整个资本盘子的运作和未来分蛋糕的机会。普洛斯如何把自身的中国故事、资本结构、「全球视野+本土深耕」的战略布局彻底展示出来,这就是众人围观的真谜底。
最后啊,不妨留一句调侃,物流圈的大流量IP又要上线,谁还不按个“提醒我”标签?等到2026年IPO枪响,看谁能站在“最佳解密席”上笑傲资本亚太舞台。
话说回来,大家怎么看普洛斯中国这次冲刺上市?底气是靠规模还是靠团队?你觉得它能成为下一波资本市场的标杆吗?欢迎各位来聊聊,你可别藏着掖着!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