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盛典之上,解说员激昂的声音还在广场上空盘旋,所有人的视线,却像被磁铁吸住一样,死死钉在了压轴登场的导弹方队上。
按理说,这次的压轴大戏应该是东风51,全世界的军事迷和情报机构都这么猜。可当那盖着伪装布的庞然大物缓缓驶过,型号标识露出来的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东风61”,简简单单几个字,却让无数屏幕前的观察家们,齐刷刷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可不是简单的升级,这是直接跳过了整整一代,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带来的震撼,简直没法用语言形容。海峡对岸,退役将领张延廷正看着直播,脸上的表情从期待,到错愕,最后变成了一种化不开的凝重。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嘴里反复念叨着一句话。这句话,也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这速度,怎么拦?
这玩意儿快得不讲道理
张延廷的分析视频很快就火了。他压根就没怎么提射程、威力这些大家听惯了的参数。在他看来,东风61最吓人的地方,就是一个字——快!
他话说得很直白,这款导弹的速度,已经完全超出了现在所有防御系统的理解范围。快到什么程度?他甚至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只能翻来覆去地强调:“太快了,根本拦不住!”
为了让大家明白这是个什么概念,他打了比方。一般的反导系统,流程是雷达发现、锁定、算弹道、发射拦截弹。一套操作下来,反应时间就算再快也得有个过程。
可面对东风61呢?可能这边雷达刚扫到个影子,锁定指令还没发出去,那头导弹已经飞到下一个雷达站的范围了。整个防御系统,瞬间就成了睁眼瞎,直接瘫痪。
这不是夸张,这是个很残酷的现实:在绝对的速度面前,你花再多钱、造再精密的防御网,都显得那么苍白。这已经不是技术代差了,这是降维打击。当张延廷最后用“全球任何角落都能打到”来收尾时,那语气里透出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功勋老将也得靠边站
东风61这么横空出世,让很多人一下子想起了几年前,在2019年那次亮相就惊艳全球的东风41。那可是射程14000公里,能带10个分弹头的国之重器,一度被看作是咱们战略威慑的顶峰。
可这才几年功夫?在东风61这个“新王”面前,强如东风41这样的功勋“老将”,好像都显得有点“过时”了,这次连个露脸的机会都没捞着。当然,说它过时,是跟咱们自己变态的发育速度比。放眼全世界,东风41依然是妥妥的顶级玩家。
这种快得让人窒息的迭代速度,恰恰说明了咱们军工那条“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可怕规律是真的。当东风61已经拉出来秀肌肉的时候,背后天知道还有什么更厉害的型号在实验室里憋着呢。这种深不见底的技术储备,才是真正让对手感到后背发凉的地方。
现在咱们不玩单打了
如果说东风61是陆地上的王牌,那这次悄悄登场的另外几个“狠角色”,则联手织出了一张覆盖全球的立体安全网。其中,藏在深海里的“巨浪-3”潜射导弹,就让专家们格外上心。
大家多年前就知道“巨浪-2”,这次直接就叫“巨浪-3”,而不是什么“巨浪-2改”,这信号再明白不过了。这绝不是小修小补,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进化,是质的飞跃。它意味着,我们的海基核力量,手伸得更长了,也更难被找到了。
与此同时,轰-6N战略轰炸机翅膀下挂着的“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它一亮相,就正式宣告咱们完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至此,我们成了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终极威慑能力的国家。
未来空战换了新剧本
当大家还沉浸在战略武器的巨大冲击里时,无人作战方队的出现,又把人的思绪拽到了未来的战场。新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上舰的无人直升机,还有那个最扎眼的无人僚机,都在告诉世界:空战的规矩,要变了。
特别是那个无人僚机,它证实了之前大家猜的歼-20带无人机小弟一起打架的设想,已经从图纸变成了现实。这种“有人机+无人机”的组合拳,能隐蔽突防,能协同作战,等于给飞行员开了上帝视角。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头。
笔者以为
整场阅兵看下来,从东风61石破天惊,到“三位一体”正式成型,再到无人作战体系初露锋芒,每一个镜头都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历史的天空。它向全世界传递的信号,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中国,早就不是过去的那个中国了。
张延廷将军那句“太快了,拦不住”,既是在说一款导弹,又何尝不是在感慨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呢。这种速度的背后,是我们越来越强的国力和自信。也正是这份底气,让我们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腰杆能挺得更直,步子能迈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