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基地被乌克兰无人机群袭击,这件事情闹得挺热闹的。
2025年6月1日凌晨,乌克兰情报部门出动了不少无人机,直奔俄罗斯好几个空军基地,动作挺大。
乌克兰安全局说,他们一下子打掉了41架俄军飞机,其中不少还是关键的战略轰炸机,大概占了俄罗斯远程空中力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俄罗斯国防部倒是没否认发生了袭击,但他们坚持损失没有那么严重,只是说几架飞机受了点损,需要修修而已。
根据卫星照片和视频资料显示,至少有13架大型飞机被完全摧毁,比如图-95和图-22M3。乌克兰把这次行动称为“蛛网行动”,从2023年12月起就开始策划,足足准备了一年半。
安全局局长瓦西里·马柳克亲自指挥这事儿,总统泽连斯基也插一脚,亲自抓着细节。
这次袭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五个地方:伊尔库茨克州的别拉亚基地、摩尔曼斯克州的奥列尼亚基地、梁赞州的佳吉列沃基地、伊万诺沃州的伊万诺沃谢韦尼基地,以及阿穆尔州的乌克兰卡基地。
这些基地都是俄罗斯空军的重要据点,常驻着可以携带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和预警机。
乌克兰这招挺阴招的,他们把无人机的零件拆散,伪装成普通的货物,分批走陆路偷偷运进俄国。一到基地附近,就用卡车当移动发射台,车顶藏着木制箱子,里面塞满了组装好的无人机。
凌晨的时候,这些箱子远程打开盖子,无人机一下子蜂拥而出,直冲停机坪上的目标。一共派出了117架四旋翼无人机,每架都挂着一些爆炸物,花的钱不多,但够精准也挺狠的。
后来俄罗斯的媒体报道说,这次袭击横跨了三个时区,从西伯利亚一直到北极圈,距离乌克兰边境最远的那个基地,有四千多公里呢。
乌克兰安全局公布的录像中显示,无人机准确地撞击了多架飞机的油箱和雷达部分,造成几架飞机起火甚至损毁。
俄罗斯军方虽然成功拦截了一部分,但面对这些体积较小、飞行在低空的目标,防空系统反应明显慢了一拍。事后,西方情报分析认为,俄罗斯至少损失了20多架战略飞机,其中包括6架图-95、4架图-22M,还有几架A-50预警机。
这些飞机可是俄罗斯核威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常就是用来发射巡航导弹打乌克兰城镇的,自从开战以来,已经投下了超过两千枚导弹。
起初大家都觉得奇怪,毕竟俄罗斯作为核大国,战略力量怎么就这么轻易被摧毁了?虽然后方的基地防护不够严密算是原因之一,可仔细琢磨一下,根儿还得追溯到美俄签的那份《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上。
这个条约是在2010年正式实行的,里面明确说双方得让战略轰炸机保持在可被卫星侦察到的范围内,这样方便核查核力量的实力平衡。
就是说,飞机不能藏在机库里,也不能伪装,得摆在露天,这原本是为了增加核透明度,增强互信的机制,结果却让俄罗斯的轰炸机变成了活靶子。
乌克兰看准了这个破绽,偷偷用了便宜的无人机组搞突袭。条约规定,大型轰炸机的总数限制在700架,部署和非部署状态下加起来不超过800架,而且每架飞机只算一个弹头,不管它能挂多少弹药。
俄罗斯照规矩,飞机就这么光溜溜地摆在停机坪上,旁边也堆点轮胎当防御,可说效果嘛,也就那么回事。乌克兰这一招,直接打中了俄罗斯核威慑的那条软肋。
行动一开始,6月3日,俄罗斯反击了,对乌克兰西部不少地方投掷了导弹和无人机,导致一些平民受了伤。
6月5日,俄罗斯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空袭,动用了余下的图-160,将36枚Kh-101巡航导弹投向乌克兰的基础设施,造成至少4人遇难,几十人受伤。
基辅成为了主要攻击目标,累计出动了452枚导弹和无人机,乌克兰空军声称大部分被击落,不过一些建筑还是受到了损害。
俄罗斯公开表示,这是对乌克兰“恐怖行动”的反击,还抓了几个被怀疑协助的乌克兰人,其中包括一个在车里雅宾斯克经营货运公司的家伙,被控搞组织卡车运输。
军方迅速增强基地防御措施,增设了无人机拦截设备,还在一些区域搭建了临时掩体。甚至考虑将轰炸机迁入地下设施,不管条约怎么样,它们都想保护好。
这样一来,美俄之间的核安全互信就变得不稳了,原本依靠这个条约保持外表上的平静,如今局面已被打破,接下来的较量肯定会更紧张激烈。
这事儿也提醒了中美两国要提高警惕。
美国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直言,这事儿让人警觉,美国的B-52和B-2轰炸机也都按那套规定停放,结果也可能遇到类似的风险。条约确实不错,可战场上哪会管这些,对手是不讲规矩的。
过去大家觉得有协议作保障,照章行事就没事,现在才明白,敌人啥时候都能找到漏洞。战略资产那么暴露,真不安全,得赶紧加强防护措施。
像搭建坚固的掩体呀,增强反无人机的技能什么的,都是实打实的措施。以前咱们觉得无人机就是用来侦察、打打小目标,没想到这次乌克兰把它用来攻掉战略基地,效果那叫一个厉害。
在如今的战场上,无人机已经变身为偷袭的利器,要是不当心,吃亏可就难免了。咱们中国也得留神,战略轰炸机的布置不能掉以轻心,得从俄罗斯的教训中吸取点经验教训。
乌克兰这阵子看似挺风光,其实呢,就是在玩火苗。
俄罗斯一发火,反击也变得更凶猛,乌克兰人民的日子愈发艰难。虽然乌克兰在袭击过后宣称挺了个大胜,但内部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经济和基础设施遭到摧毁,伤亡也在不断加剧。
泽连斯基和马柳克都在大肆宣扬所谓的成果,可这反倒让谈判变得越发困难,俄罗斯依旧不打算让步。放在国际角度来看,这事儿突显出军备较量的残忍程度,而且大国之间的互信机制很容易被第三方利用,局势也变得扑朔迷离。
俄罗斯的核力量虽然受到一些挫折,但他们还能从别的方面补上,比如增强陆基导弹和潜艇的能力。条约快到期了,俄罗斯也暂停了参与,未来核军控的前景变得更难预料。
专家说,俄罗斯得花上七年才能把损失的轰炸机补回来,原因是生产速度缓慢,新建的图-160M一年也就一架。至于核三叉戟的航空部分嘛,明显不太强,威慑力有所减弱,但整体还算能够坚持住。
美国的轰炸机也都是放在露天棚外,按条约规定得进行透明展示,可这其实就是让人看穿了它们的弱点。虽然中国没有签这份协议,但在战略布局上得吸取教训,不能让重要装备轻易暴露在外面。
无人机技术发展得飞快,加入AI之后防御变得更难,各国自然得提升防护系统。乌克兰用卡车偷偷藏无人机,再用远程操控,这招也挺实惠,效果不错,未来的战场很可能会经常看到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战术。
俄罗斯以前试过用轮胎遮盖飞机,或者画个假影子当诱饵,结果还是没能顶住袭击。建个机库虽然花钱又耗时,但从长远来看是划算的。国际军控机制本意是为了维护和平,可现在反倒成了漏洞,咱们得好好考虑怎么把它完善到位。
事件的余波还在发酵,6月6日俄罗斯又展开空袭,目标包括哈尔科夫等地,造成上百人伤亡。
乌克兰方面宣布在6月7日成功击落一架苏-35,但是俄罗斯方面暂时没有回应。有西方媒体分析认为,这事儿或许会让核威胁加剧,有可能俄罗斯会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不过目前还只是嘴上说说罢了。
美俄之间的条约虽然悬而未决,但核透明的原则还是得坚持,要不然军备竞赛又得重新搞起来。乌克兰安全局扬言自己损失了70亿美元,但实际上数字存争议,俄罗斯的一些博主说最多也就损毁了13架。
中国作为一个旁观者,是不是得好好考虑一下自家轰-6系列怎么应对类似的打击呢?现在全球都进入无人机时代了,我们的战略眼光可得跟上变化,要不然真有可能吃亏。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