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记得:晒2菜,吃2果,喝2汤,平稳入秋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前阵子,小区里不少人抱怨:“怎么最近晚上睡觉总觉得燥得慌,一翻身就满身汗?”“饭也没胃口,整个人有点乏力,还爱烦躁。”

这些话,几乎天天能听到。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几天天气是有点说不出的怪?

太阳没夏天毒了,可身上总是闷闷的,心也跟着浮起来。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就是立秋前后的“过渡反应”。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对气候的变化格外敏感。

晒2菜:晒豆角、晒萝卜干,储存阳气不着凉

每年一到立秋,很多老年人家门口晒的不是被子,而是一排排豆角和萝卜干。你别说,这可不是图个“咸菜下饭”,而是一种有智慧的身体调理方式。

一是豆角。立秋之后气温渐降,湿气却还没散干净。新鲜豆角吃多了,有时会加重脾胃负担。

晒干后的豆角,不仅口感有嚼劲,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寒湿对肠胃的刺激,特别适合煮汤、煲粥、做炖菜。

二是萝卜干。新鲜白萝卜清凉爽口,适合夏季去火。但到了秋季,生吃太多容易伤胃。晒过的萝卜干温和许多,反而多了点温补的味道。

切丝蒸蛋、煮粥、炒饭,都很搭,帮助咱们慢慢“收气养阴”。

这些老办法,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平常晒一点,冬天吃一点,不仅口味好,还能少生病。

吃2果:吃梨润燥、吃葡萄养气血

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开始咳嗽、嗓子干、皮肤也痒,这其实和“秋燥”脱不开关系。

立秋过后,虽然气温还高,但空气慢慢干了。这个时候,咱们要从食物里“补水养阴”,不然干燥一上来,咽喉、肺、皮肤都要跟着遭殃。

梨是个好帮手。它本身水分多,性偏凉,可以润肺止咳、清热去燥。尤其是炖过的雪梨,加入点冰糖、川贝,既温和又养人。

秋天常吃,不容易嗓子哑、咳嗽。

葡萄也是不错的选择。很多人一说葡萄就想到“甜”,怕糖高。

但其实葡萄含有天然果酸、花青素,还有补气养血的作用。中老年人如果觉得最近容易乏力、头晕、气色差,适量吃点葡萄,能给身体补补元气。

当然,糖尿病人吃水果一定要控制量,一次别超过一小把葡萄、半个梨,吃完最好走动走动,避免血糖突升。

喝2汤:喝莲藕排骨汤祛湿养肺、喝百合银耳汤滋阴润燥

到了秋天,饭桌上要多点“滋润”的东西,不仅让身体舒服,还能预防很多秋冬常见的小病。特别是“汤”,最能养人、也最适合中老年人。

第一碗是莲藕排骨汤。莲藕本身就有祛湿养肺的作用,排骨则能补中益气,两者搭配起来刚好适合立秋后。

气候还潮湿,喝点这种汤,有助于把体内的湿气慢慢带出来,也能补充夏天流汗丢失的能量。

第二碗是百合银耳汤。这是润燥的经典组合。银耳有“平民燕窝”之称,富含胶质,能养肺润肠;百合性温,适合干燥气候,对缓解失眠、心烦也有帮助。

早晚一碗温热的甜汤,比光喝水润得深、润得稳。

为啥立秋之后的饮食格外关键?

立秋是一个“分水岭”,从自然节气来看,它标志着阳气由盛转衰,阴气开始增长。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容易犯困、情绪低落,其实就是身体在适应这种节奏变化。

中老年人本身阳气就弱,这个时候如果还像夏天那样贪凉、贪生冷,很容易造成脾胃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若不注意饮食调节,病情就容易波动。

而通过“晒、吃、喝”这几件小事,就是在帮助身体调整节奏,储存阳气、养肺润燥、固护脾胃,让身体过渡得平稳,不容易出毛病。

总结这份立秋养生小贴士,请收好

白天热、晚上凉,要注意早晚加件薄外套,别着凉;

饮食清润适中,口味要淡,少油少盐少糖;

每天适当晒太阳,增强抵抗力,也帮助“祛湿”;

少吹空调、别贪凉水,特别是晚上;

饮食加点“温”,习惯慢慢“收”,身体才更稳。

立秋是个“承上启下”的节气,把这时候的身体调养好,就是为秋冬打了个好底子。不要小看这“晒2菜、吃2果、喝2汤”,看着平常,却是稳稳当当的健康法。

八月的立秋,是一个让人“缓下来”的节气,也许不是立马凉爽,但却是一个提醒我们重视身体、调整节奏的时机。

咱们每一天的用心,每一口的讲究,身体都能感受到。愿大家立秋之后,吃得顺、睡得稳、气血足,安安稳稳度过每一个季节。

个体体质差异大,本文仅为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正规医疗机构医生。#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

【2】《节气与养生保健指导》,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组

【3】《中老年人秋季养生饮食建议》,健康报,2024年第15期